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郑万全(40):在诗行中探寻生命价值

时间:2025-07-10 18:04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明骅英
作者:明骅英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为什么活这一命题始终如璀璨星辰,引得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普通人驻足沉思。它既是高悬于精神苍穹之上的哲学之问,亦是脚踏实地的现实叩问。是庸庸碌碌、沉溺于物质享受,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虚度一生,还是怀揣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绽放光彩?郑万全,这位身兼诊疗人次世界吉尼斯记录申报者、诗人与医生多重身
作者:明骅英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为什么活”这一命题始终如璀璨星辰,引得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普通人驻足沉思。它既是高悬于精神苍穹之上的哲学之问,亦是脚踏实地的现实叩问。是庸庸碌碌、沉溺于物质享受,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虚度一生,还是怀揣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绽放光彩?郑万全,这位身兼诊疗人次世界吉尼斯记录申报者、诗人与医生多重身份的人,在这一永恒课题上有着深刻的思考,并且用自己的行动与文字诠释着答案。
  2025年5月28日12:33,郑万全在诗作《醒世篇》中,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生死未闭目,自古到现在。人有一点力,就要像花开。”这首配图诗的诞生,源于他观赏自己栽种盆花时的灵感迸发。花盆破损,可花朵依旧顽强绽放,这一景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生命与价值的感悟。他进一步阐述,“生死未闭目,惨活!惨死!活不瞑目——怒!死不瞑目——冤!”他为人类没有将生死沉浮的力量用于奉献,反而消耗在争斗之中感到痛心疾首,并警示若不加以反思追责,悲剧将不断重演。
 
  作为医者,郑万全有着医者仁心的跨界表达。他将在医疗实践中对生死的深刻洞察,巧妙地转化为诗歌意象。“花盆坏了,花照样开着”,这句简单的诗配图,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它暗喻着医疗工作者在困境中坚守的信念。在医疗资源匮乏、工作环境艰难、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岗位,与死神搏斗,守护生命,就如同那破损花盆中绽放的花朵,绝不向困境低头。
 
  另一方面,它也隐喻着生命本身在残缺中依然绽放的韧性。病人或许遭受病痛折磨,身体残缺,可生命的顽强与希望从未消失,只要有一丝生机,就会努力生长,绽放光彩。这种独特的“创伤美学”表达,源于他深厚的医疗实践经验,具有鲜明的专业独特性,让人们从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命与困境。
 
  在文学领域,郑万全的《醒世篇》带来了醒世文学的时代变奏。相较于传统《醒世歌》强调“忍辱随缘”的佛理,他的诗歌展现出更强烈的现实介入性。“活不瞑目——怒!死不瞑目——冤”,通过这种递进式的呐喊,他将个人对生死的体验,升华为对社会正义的深刻追问。不再局限于个人内心的平静与修行,而是勇敢地关注社会现实,对那些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表达愤怒与不满,这既是对醒世文学传统的延续,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赋予了醒世文学新的时代内涵。
  对于奉献伦理,郑万全有着现代诠释。“人有一点力,就要像花开”,这一朴素而生动的比喻,既传承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传统精神,肯定了每一个微小生命都有绽放光彩的权利与价值;又从医生的视角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医学领域,每个细胞都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健康与运转,他将这种理念泛化为社会伦理,认为每个生命体在社会中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集体奉献力量。这种将医学伦理与社会伦理相融合的尝试,极具启发性,为人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诗中“如再不追责,未来都重演”的警示,虽未明确具体指向,但结合他的医疗背景,不难让人联想到他对医疗事故问责机制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在医疗行业,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命,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发生。他以诗歌为载体,将专业领域的问题意识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引发人们对社会各个层面问题的深入思考。
 
  郑万全用诗歌书写着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思考,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理念。他的思考与创作,不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呈现,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启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停下匆忙的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像郑万全所倡导的那样,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如花朵般尽情绽放,为世界增添一抹色彩,让人生更具价值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