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超713亿!合肥交通五年织就立体网
时间:2025-11-22 21:4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一条条高速纵横交错,织密城市发展骨架;一座座码头通江达海,架起对外开放桥梁;一趟趟班线便捷高效,串联城乡美好生活。11月21日,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汪涛在合肥十四五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说,五年来,合肥锚定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累计完成公路水运投资713.4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6%,创历史新高,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型,为城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一条条高速纵横交错,织密城市发展骨架;一座座码头通江达海,架起对外开放桥梁;一趟趟班线便捷高效,串联城乡美好生活。11月21日,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汪涛在合肥“十四五”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说,五年来,合肥锚定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累计完成公路水运投资713.4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6%,创历史新高,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型,为城市能级提升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过去五年是合肥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也是全面服务城市能级提升、赋能美好生活的五年。”汪涛介绍,“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中,在建和已建一级公路里程、千吨级泊位占比等多项指标已提前完成,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等其余指标正全力冲刺收官,“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立体交通网络能级跨越式跃升
五年来,合肥以“内联外通、高效便捷”为目标,持续推进多网融合,交通基础设施能级显著提升。高速公路加快成环成网,合肥“大外环”高速加速闭环,新增通车里程234公里,占全省新增里程的18.7%,通车总里程达716公里。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通车及在建高速公路总规模将达1000公里,为“十三五”末的2.07倍,路网密度从4.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升至6.2公里/百平方公里,“两环十八射多联”新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市域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其中,S18宁合高速作为合肥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加速推进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合肥与南京、六安等地的快速联通,助力都市圈“1小时通勤”。
干线公路全面提档升级,预计新增一级公路323公里,一级公路占比提升至52%,较“十三五”末提高19.2个百分点。52.3公里的G312合六路成为全省首条跨市全段无红绿灯国道,蒙城北路、宿松路南延等快速化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合肥与周边城市及市县间的快速连接不断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提标扩面,实施提质改造1437公里,改造危桥16座,实现所有乡镇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较大自然村100%通硬化路。298公里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让长丰草莓、庐江茶叶等农产品“早发午至”直达城市餐桌,绘就“修一条路、兴一片业、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画卷。
水运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合肥港从“江淮腹地港”跃升为“长三角枢纽港”,新增高等级航道16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通航里程达565公里,“干支联动”的航道网基本形成。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一期、巢城港二期等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全省首个第9类危险货物堆场落地见效。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新增千吨级泊位22个、滚装泊位1个,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提升至6865万吨、90万标箱、10万辆滚装汽车,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2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9万标箱,越来越多“合肥造”实现家门口“坐船出海”。
运输服务质效全方位提升
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目标,合肥以“通道+枢纽+网络”为支撑,推动运输服务向更高品质、更优结构、更低成本转型。跨城出行更加便捷,创新推出全省首个跨市站点巴士网络,开通六安、马鞍山、蚌埠等8条线路,打破传统客运固定站点模式,实现灵活选点、就近乘车、一站直达。市区通勤“门到门”服务不断完善,轨道交通迈入市县一体化,运营里程达231.8公里,客运强度居长三角第三;市区公交新增线网497.5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轨道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站设置率达86%,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持续深化。
城乡出行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所有乡镇、建制村100%完成公交化改造,实现“出门有站点、抬脚上公交”,主城区与四县一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部达5A级。“助学公交”“扁担公交”解决特殊群体出行难题,“社区巴士”“轨道短驳线路”畅通“最后一公里”,“空轨专线”无缝衔接航空和轨道,高铁、地铁换乘单向安检互信,让交通服务更有温度。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强化与宁波港、上海港、连云港的铁海联运合作,中欧班列国际公铁联运业务覆盖20个国家177个城市,集装箱航线加密至10条,实现“合肥港—上海外高桥”天天班、“合肥港—上海洋山港”隔天班。派河港铁水联运枢纽实现铁路货场前置港口,“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堵点进一步打通,水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占比稳步提升。
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深化与上海港、太仓港海事监管互认,创新“新三样”危险货物“始发港审批、中转港确认”协同监管模式,开通合肥港至上海港、太仓港2条“新三样”出口水路新通道。今年1—10月,合肥水运出口“新三样”危险货物2505标箱,同比增长近八倍,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20%。5艘330车位内河滚装船投运,累计发运商品汽车12279辆,运输能力较传统集装箱船提升83%。客货邮融合深入推进,建成服务站63处、运营合作线路72条,肥西交邮融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助力“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
治理效能精细化突破显温度
合肥围绕治理能力现代化,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行业管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法治保障持续强化,修订《合肥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印发《合肥市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企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构建完备的行业法规制度体系。完成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轻微免罚、承诺轻罚等柔性执法方式,办理轻罚免罚案件2259件,实现执法与服务并重。
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建成“1+15”综合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行动41次,依托安全生产监管APP实现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全覆盖。5560台“两客一危”车辆智能视频监控全覆盖,10座桥梁纳入城市生命线工程,5座跨高等级航道桥梁安装防船撞设施,1座桥梁纳入长大桥结构健康监测,全方位守护出行安全。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19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一单”标准化办理,年均办件25万件,网办率较“十三五”提升8倍,办事效率提升80%。4项道路运输高频事项“全市通办”,惠及2万余名驾驶员;“跨省通办”事项办理18万余件,减少群众跑动20万余次。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办理机制不断完善,48家出租车(网约车)司机驿站日均服务约5000人次,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智慧绿色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坚持科技赋能与绿色引领,合肥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技术装备持续升级。低空经济“飞”入百姓生活,开拓“低空+医疗物资”“低空+邮政快递”“低空+即时配送”等多元场景,常态化开展血液、药品、标本配送,开通“中庙—姥山岛”等城市“空中邮路”,节假日“无人机送外卖”成为现实。目前已稳定运行航线134条,飞行超2.8万架次,初步搭建“城市空中物流配送网络”。
智慧交通创造全新体验,S30铜商智慧高速试点稳步推进,电子客票覆盖全市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公共交通实现“一码通行”,江淮运河电子航道图制作完成,集装箱业务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包河区城市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先导应用等获国家级试点,18个项目列为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多项创新应用技术获部省级奖项,行业治理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
绿色转型走出新路径,新增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出租车占比100%,淘汰国三、国四营运柴油货车5740辆,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船舶293艘,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5%以上。码头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全覆盖,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处置比例均达100%,55家M站与I/M制度监管平台数据共享,3.6万台尾气检测不合格车辆完成治理,船舶岸电改造持续推进,交通发展更具生态底色。
- 上一篇:安徽移动宣城分公司:“平安哨兵”织密城乡交通防护网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3-12安徽合肥瑶海区全面开启“三点半课后服务 ”
- 06-10“九不准”是疫情防控自信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
- 03-08两会专稿 罗建国:财政应按市场要求帮扶民营经
- 07-04【皖北煤电员工畅谈】智慧矿山建设之路
- 09-10朝着谋划方向前进奇瑞8月销量再创新高
- 10-29童亭煤矿严抓薄弱环节安全管控
- 08-20长三角智能产业联动调研行合肥高新区站举办
- 09-14麻地梁矿选煤厂顺利通过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竣工
- 01-04助力“引客入皖”,东航春运在皖加密新加坡等
- 12-24确保市场供应,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企业赶制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