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全(42):以生命之力,谱奉献之歌
时间:2025-08-03 21:31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明骅英
作者:明骅英 年近70岁的芜湖郑万全医院医生郑万全,不仅是诊疗人次吉尼斯纪录的申报者,更以诗人的敏锐笔触,在生死边缘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叩问。他在《醒世篇》中写下人类为什么不把人的生死沉浮用到奉献上,而是用到干戈上?的诘问,既是对生命意义的沉思,更是对文明走向的深切忧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互助本是原始的生存基因。从远古部落的抱团取暖,到
作者:明骅英

年近70岁的芜湖郑万全医院医生郑万全,不仅是诊疗人次吉尼斯纪录的申报者,更以诗人的敏锐笔触,在生死边缘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叩问。他在《醒世篇》中写下“人类为什么不把人的生死沉浮用到奉献上,而是用到干戈上?”的诘问,既是对生命意义的沉思,更是对文明走向的深切忧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互助本是原始的生存基因。从远古部落的抱团取暖,到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共生”本应是文明演进的底色。然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却在历史中反复上演,资源的争夺、权力的博弈,让“干戈”时常取代“玉帛”。
郑万全在临床诊疗中见过太多生死,那些在病榻上挣扎的生命、那些在瘟疫中消逝的身影、那些在战争中凋零的花朵,都化作他笔下的沉重意象。他在诗中写道:“生死未闭目,自古到现在。”这短短十字,道尽了人类对生死的永恒困惑——活着的人为何“活不瞑目”?是对不公的愤怒;逝去的人为何“死不瞑目”?是对冤屈的不甘。

21世纪的人类,依然未能摆脱战争与瘟疫的阴影。叙利亚战场上,稚气未脱的孩童蜷缩在废墟中;很多生命消亡在肆劣的病毒中;非洲的饥荒与冲突中,太多生命尚未绽放便已枯萎。郑万全见过产房里新生的啼哭,也送走过临终前不舍的眼神,这种医者的双重体验,让他对“夭折”有着更痛彻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儿童还没有经历世事就夭折在战争、瘟疫之中”,他的文字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对生命最本真的怜惜。
作为医生,郑万全的诗歌始终带着白衣执甲的温度。《醒世篇》中“花盆坏了,花照样开着”的配图诗,是他对生命韧性的生动注解。破碎的花盆如同残缺的世界,歪斜的花枝却依然向着阳光,这既是医疗工作者在资源匮乏时坚守岗位的写照,也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
相较于传统《醒世歌》中“忍辱随缘”的佛系劝诫,郑万全的诗歌充满现实介入的锋芒。“活不瞑目——怒!死不瞑目——冤!”的递进式呐喊,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积极的追问。他在一次公共卫生论坛上曾说:“医者的愤怒,应当指向制度的漏洞;医者的悲悯,更要转化为改变的行动。”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社会关怀的笔触,让醒世文学在当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人有一点力,就要像花开”,这句朴素的诗行,藏着郑万全对奉献最本真的理解。他常把人体比作一个社会,“每个细胞都在为整体运转奉献,人也该如此”。在他看来,奉献不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就像他每天接诊的患者中,有人默默为病友递上一杯热水,有人康复后成为志愿者,这些都是“花开”的模样。这让人想起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咏叹,而郑万全以医者视角赋予其新解:奉献不是攀比,而是各尽其能——正如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农民耕耘土地,每个岗位都是文明大厦的基石。
《醒世篇》结尾“如再不追责,未来都重演”的警示,带着医者特有的危机意识。他曾多次强调“问责不是目的,是为了不再犯错”。或许,这句诗既是对医疗事故追责机制的思考,也是对公共卫生体系漏洞的担忧,更暗指所有社会不公的问责缺失。他见过因制度疏漏导致的悲剧,深知“不追责”的代价,便是让无辜者的眼泪白流。
从听诊器到钢笔,郑万全以跨界的表达,在医疗与文学的交汇处搭建起一座桥梁。他让我们看见:奉献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个“活着的细胞”对生命的敬畏;拒绝干戈不是软弱,而是文明对野蛮的超越。正如他守护过的生命在逆境中绽放,这个时代也需要更多人以“一点力”,让奉献之花在人间常开。
- 上一篇:钱营孜煤矿职工子女夏令营共筑安全防线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9-03祁东矿调度所三个阵地共促党风廉政建设
- 12-01皖北煤电任楼矿党务公开透明化
- 07-17皖北煤电百善矿赵部长“送瓜”记
- 05-06中铁四局一公司某项目部主题党日助推项目管理
- 07-29淮北矿业工程处多措并举保安全度夏
- 10-18怀宁县顺利完成城区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
- 03-11国家应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
- 11-16安徽铁路阜阳工务段王寨示范队奋力书写青春
- 10-19杨庄矿实施“1321”实现安全生产五周年
- 08-05刘桥一矿综掘区“四严四反”确保下半年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