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皖北煤电矿压治理蝶变记

时间:2025-04-26 10:26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潘洋洋本报记者彭
通讯员 潘洋洋 本报记者 彭学英 近日,笔者走进皖北煤电朱集西煤矿东翼11煤矸石运输大巷,映入眼帘的是巷道帮壁干净整洁,电缆桥架横平竖直,照明灯间隔有序,一块块矸石通过皮带机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矸石井这是朱集西煤矿深入推进矿压治理后发生的可喜变化,该大巷一直以来以锚喷、架棚等单一支护形式为主屡修屡坏,如今却成为深井治理的样板工程。 皖北煤电集团省
通讯员 潘洋洋 本报记者 彭学英
  近日,笔者走进皖北煤电朱集西煤矿东翼11煤矸石运输大巷,映入眼帘的是巷道帮壁干净整洁,电缆桥架横平竖直,照明灯间隔有序,一块块矸石通过皮带机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矸石井……这是朱集西煤矿深入推进矿压治理后发生的可喜变化,该大巷一直以来以锚喷、架棚等单一支护形式为主“屡修屡坏”,如今却成为深井治理的“样板工程”。
 
  皖北煤电集团省内6对矿井,有5对开采深度均已超过了-700米,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为进一步开展矿压治理工作,该集团出台制定了《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矿压治理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整体规划、超前布局、分类施策、源头治理”原则,全面推广“强支-卸压-改性”综合治理技术,构建“明地质、调布局、主动支、高压注、提前卸、上设备、重监测、严监管”八位一体矿压防控体系,推动重大灾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缓解了矿井生产接替难题。近年来,累计多回收煤炭资源80万吨,增收近2亿元。公司矿压治理小组围绕治理成果,完成相关专利申报23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钱营孜煤矿技术人员评估压裂效果
 
  “134”治理体系突围千米深井
 
  朱集西煤矿作为典型的“三高一深”矿井,也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千米深井,现有的生产采区均为高应力区,受高地应力、强采动和采场相对集中等复杂条件影响,导致井下巷道变形大、围岩难以控制,矿压显现极为明显,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高效发展、减人提效的最突出矛盾。为此,该集团探索出了一套“134”矿压治理体系,有效地推动矿压体系的全面升级。
 
  不仅如此,朱集西煤矿还持续开展千米深井“三软”地层强采动影响下矿压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在11503工作面,切顶卸压技术将巷道变形量控制在100毫米内;13502轨道顺槽采用新型锚注工艺,两帮变形锐减72%,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了一道的支护长城。截至目前,皖北煤电集团累计在恒源、祁东、钱营孜等5对矿井7个采区实施切顶卸压,保护采区巷道1.1万米,有效降低了巷道失修率,减少巷道维护成本。

钱营孜煤矿“一孔一分析”图表
 
  “一孔一分析”解锁高效开采
 
  近日,随着W3233机巷最后一个N1钻孔水力压裂结束,——历时24天的皖北煤电钱营孜煤矿西三采区W3233工作面切顶护巷项目提前6天收官。该矿迈出了切顶护巷矿压区域治理关键步伐,为矿井矿压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面对坚硬顶板、开采动压对采区上山和联巷的扰动等难题,钱营孜煤矿与中国矿业大学携手合作,采用的方法,率先推出“一孔一分析”工作法,转移顶板压裂应力,保护采区大巷和联巷。
 
  "一孔一分析"工作法共设计24个压裂钻孔,一个钻孔压裂四段,通过精准控制砂岩层30分钟、泥岩层15分钟的压裂时序,成功阻断应力传播路径。动态优化压裂层位与参数,实现了矿压治理的标准化、模块化和系统化。
 
  “在M1钻孔压裂时发现相邻孔出水,结合其他钻孔类似现象,判断出裂隙网络贯通,这不仅验证了施工方案的有效性,还为后续优化施工技术提供了关键依据。”该矿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指着监测屏介绍道。
  在地层深处植入安全“芯片”
 
  今年2月20日,皖北煤电集团招贤矿业2306工作面正式收作,标志着为期430天的应用分段压裂法防冲技术解决矿压治理实践取得圆满成功。
 
  招贤矿业2306工作面主采的3号煤层开采厚度大,冲击地压凸显为威胁招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该矿结合合2306工作面长走向、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实际,经反复研究,对比论证,制定出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工作面回采期间上覆坚硬复合顶板可能带来的地压冲击风险,使顶板能随工作面回采及时垮落,确保安全生产。
  招贤矿业总工程师杨眷告诉记者,2306工作面实施水力压裂工程后,作业现场未发生一起地压冲击和现片帮和掉顶现象,断层影响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减少了巷道扩修施工人员,较2023年节省人力成本73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的双赢。
 
  截至目前,该集团在恒源、祁东、钱营孜等5对矿井累计留巷2.0万米,其中恒源Ⅱ63采区完成了整个采区留巷工作,实现单翼连续回采,“Y”型通风,解决了工作面隅角瓦斯积聚的难题,实现了老空水由探放到排放的转变,灾害治理由被动应对变主动治理;完成恒晋、朱集西等9对矿井28条小煤柱治理1.2万米;在省内外招贤、麻地梁、任楼等10对矿井27个工作面开展工作面初采及隅角水力压裂技术,有效解决了综采工作面在初次放顶和回采过程中悬顶问题,为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