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智研院探寻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
时间:2016-09-14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张晓梅
刘志峰、张晓安两位教授正在接受采访
在合肥高新区,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双创”平台——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就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探寻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合工大智研院)院长、教授、博导刘志峰以及合工大智研院副院长张晓安教授。
刘志峰说,创新、创业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和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科研专家注重学术研究,追求论文品质,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并不十分关心,而那些在校学生,除了知识和年轻人的冲劲,一无经验,二无资本,白手创业谈何容易。合工大智研院作为创新、创业平台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
据了解,合工大智研院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一条主线,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备工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健康与医疗设备、物联网及大数据”五大领域,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公共计算服务中心”四个中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公共计算平台、产业发展智库”七大功能,打造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
刘志峰说,成立合工大智研院就是要建立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的科学通道,让“双创”人员创业有门路,创新有抓手。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各大院校研究的难题,比如,一个科研成果在院校内做一两台样机还可以,但是真要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并非易事,这中间还有个产业化过程,不仅是资金问题,还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智研院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成立的。
合工大智研院副院长张晓安教授说,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的优势与特点,按照近期目标与中远期目标相结合,前瞻技术与解决行业、企业当前技术需求选择相结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结合,发挥本地资源和国内外校友资源作用相结合,面向国内外高校、研究院遴选一批智能制造具有共性、基础性的项目,在合肥工业大学已积累的一大批成熟、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基础上,选择可产业化的技术领域,重点解决中试放大的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在发展方向上主攻5大领域:“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备工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健康及医疗设备、物联网及大数据”。
在谈到发展目标时,张晓安说,到2020年,合工大智研院将突破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理论与前端核心技术200项以上;承担各类研发项目1000项以上;申请专利、取得科技成果500项;年培养产业急需硕士、博士1000人以上;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00人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产品设计、分析测试、公共计算等中心;孵化、育成企业50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实现上市公司10家以上。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成为爆发性增长源之一,2020年全省智能制造产业达到3000亿元产值。
- 上一篇:怀宁县农民工自办晚会迎中秋
- 下一篇:郑徐高铁开通首日参建单位代表感受建设成果
相关文章
- 11-22欧姆龙携“新自动化”创想首次亮相合肥家博会
- 11-09科技来助力 信湖矿安全警示教育入脑入心
- 03-232016“合创汇”在合肥高新区开幕
- 08-10城市建设“质”“量”并重,大建设,造就大合
- 05-26合肥市瑶海区少儿展才艺迎“六一”
- 09-20怀宁县城镇居民受益大病保险民生工程
- 10-12皖北煤电智能公司董事长亲授“智慧矿山课”
- 04-13双龙公司形势任务宣讲为抗疫注入“强心剂”
- 09-09赋能乡村振兴,怀宁县走出一条信用变“金”之
- 01-06合肥和平广场、花冲公园荣获“五佳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