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骅 >

入围全国十强,安徽省规上工业效益与速度同步提升

时间:2021-10-22 20:30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10月19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规划处处长崔益群向媒体透露,2016至2020年,安徽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9.0%、9.3%、7.3%和6%,分别居全国第5、第6、第4、第10和第6位。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
安徽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报道 ①
 
       编者按: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安省上下准确把握“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工作理念,高举制造强省大旗,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全省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效,呈现出“规模总量突破、质量效益跃升、产业能级跨越”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发展格局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提供了坚强的动力支撑。《中国企业报》融媒体将从即日起陆续刊发有关安徽省制造业发展方面的报道。
 
入围全国十强,安徽省规上工业效益与速度同步提升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10月19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规划处处长崔益群向媒体透露,2016至2020年,安徽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9.0%、9.3%、7.3%和6%,分别居全国第5、第6、第4、第10和第6位。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特别是2020年,面对世纪罕见的“疫情、汛情、世情”三重严重冲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中部第1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9%,较上年提升1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294.2亿元,增长5.1%;工业税收1602.5亿元,增长2.6%,占全部税收的37.1%,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实现了效益与速度同步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强基强链
       在工业发展上,安徽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政策体系。2017年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制造强省”万人大会,2018-2020年,连续三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先后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形成以制造强省为主体,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为“两翼”的政策引导体系,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中国声谷、“三首一保”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制应用奖补和保费补贴)等一系列功能性普惠性“政策10条”。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19年报告显示,安徽制造业营商环境排名居全国第7位,其中“政策”项排名全国第2位。工信部9次刊登我省制造强省工作成效做法,全国经信部门来皖学习考察90余批次。



 
       为了突出强基强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安徽省坚持“科创+产业”、“龙头+配套”、“基地+基金”,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出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意见》,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方向,制订“安徽省工业强基任务表”。绘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升级路线图、施工图。“铜墙铁壁+芯屏器合+大智移云”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家电“四大件”产量近亿台,约占全国1/4。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约占全国10%,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集成电路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超过50%。“中国声谷”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0年营收1060亿元、入园企业1024家,成功实现“双千”目标。

 
立足企业主体,夯实产业根基
       立足企业主体,促进科创产业协同。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安徽省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37家,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数量占规上企业的8.4%,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占规上企业的60%以上。9个项目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占获奖总数的近1/10。聚焦“四基”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99家企业“揭榜”攻关76项“卡脖子”难题。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149个。



 
       聚焦培育企业,强化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为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企业家的关键作用,召开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表彰暨推进“十四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万人大会,出台“民营经济25条”,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见,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打造梯次培育体系。培育了281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9户,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

 
实施模式变革,推动供给质量提升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推进制造模式变革。出台《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围绕“7+5”重点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七大高端制造业,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五大传统产业),实施“1+5”重大工程(工业强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制定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点线面”推动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18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464家。



 
       坚持品质引领,推动供给质量提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努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共认定省级新产品3591个、“安徽工业精品”613个,携手央视开创性打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平台,累计收看超过300亿人次,深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清理专项行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任务。连续三年推动出台降成本“20+10+20”系列政策包,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4108亿元。着力化解企业产品库存,举办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家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40余场次。
       崔益群认为,制造业强则国家强、制造业兴则国家兴,制造业是强省之基、富民之源。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和主力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和第一方阵。“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制造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安徽经信厅将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用新理念发展新经济,用新技术壮大新产业,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