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石化企业的环保烦恼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骅 >

一家石化企业的环保烦恼

时间:2015-05-12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3年6亿元巨额投入仍难获社会认可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安庆石化厂区一角

经过最新环保装置处理留下的石膏等残留物

    5月6日,在树木葱茏环绕中的安庆石化炼油一部,《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一线职工胸前或者胳膊上都挂着一种特殊的电子设备。安庆石化科技发展部副部长李健告诉记者,这是一种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报警仪,报警仪上的数据显示结果表明,现在空气中硫化氢气体含量为零(单位为ppm),空气质量优良。
    为了保障当地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安庆石化从2013年底至今,用于环保工程的投入超过6亿元,这几乎占到了公司日常年份全年投资额的80%以上。对于处于转型期的石化企业无异于增加了新的负担。“而事实上,却并没有被更多人所认可和理解”。

环境治理投入6亿巨资
    当天上午8时多,在看到安庆石化高塔式炼油装置后,记者问道:“怎么一点气味闻不到。”其实几年前记者来过安庆石化,刚接近市区,安庆石化冒出的那种刺鼻的气味早已告诉你,快到了。但现在的怪味哪去了?
    安庆石化环保部副部长肖春宝解答了大家的疑问。化工企业的环境治理关键在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肖春宝是参与企业环保计划执行者之一,在他看来,化工企业的环保关键还在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而安庆石化两年多时间陆续投资的6亿元主要是用在新技术的引进和装置设备的改造重建上。
    据肖春宝介绍,安庆石化环保工程是中国石化“碧水蓝天”计划的一部分。实施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装置排放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含量,最大程度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这一工程共有五项改造内容,其中,热电锅炉装置改造包含2个项目,分别是3、6号锅炉烟气脱硫改造(4、5号炉的脱硫改造已于2010年实施)和3、4、5、6号锅炉的烟气脱硝改造工程;炼油老区装置改造也包含2个项目,分别是14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和70万吨/年催化裂解装置烟气治理项目。上述4个项目,累计投资近5亿元,目前已经全面建成投用。另外,炼油新区的2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脱硝项目,计划投资1.4亿元,目前已经进入工程设计阶段,计划今年年内实施。
    肖春宝不无感慨地说,这样的投入虽然没有直接效益,但其实际意义比利润更重要。从大的方面讲,安庆石化减少了废气、废水排放,保证了一方环境安全;其次是因治理得力,企业赢得了周边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再者就是不会因为环境事故让企业付出惨痛代价。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今年一季度,安庆石化再没有接到一起环境投诉。

成本增加仍难以被认可
    6亿元对于一家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庆石化副总经理刘晓华是负责环保及安全生产的高管,他向媒体算了一笔账,安庆石化近3年时间在环保项目上的投入达6亿元,这些投入均是非生产性投入,像治理烟尘、废气、废水、废渣如果省下来不做,企业照常生产。实际上,这6亿元就是企业的利润,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石化企业则非常关键。不仅如此,这些环保装置建成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正常运转,这笔费用每年也在数千万元。
    据了解,安庆石化从最基层的班组开始计算,每个管理层都设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加上日常维护工人,整个体系专门从事环保方面工作的有近100人。投入加上维护占了企业很大一块资源,说白了就是增加了生产成本。有人计算过,正规的大型成品油生产企业每一升汽油所含的成本中至少有10%的环保成本。
    但要获得百姓和社会的认可较难,在现场,安庆石化炼油一部副主任王中杰指着厂区边的树木说,烟气处理的好坏,除了闻气味,也可以通过厂区树叶进行观察。大家朝着王中杰所指方向走去,树叶绿得发亮,肉眼根本看不到一点灰尘。王中杰说,如果离开厂区到附近的公路旁,则会有鲜明的对比,那里的树叶布满厚厚的一层灰尘。
    安庆石化环境治理的成效不容否认,为什么就很难得到社会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庆石化也想尽了办法。安庆石化宣传部部长李胜利说:“一开始是由我们自己说,媒体宣传,职工宣讲,但效果不明显。社会上总会有一个概念,化工厂不可能根除污染,你们自己说自己好就更让人怀疑。现在他们改变了方式,除了让企业上下了解环保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将工厂变成工业和环保教育基地,让附近的学生和家长来亲自体验,让外人来评价。同时,请进专家、学者来参观、考察,请主流媒体来参与调研和实地采访,用实实在在的东西,逐步让社会和周围百姓了解安庆石化在环保上做了哪些事,达到了什么效果。”

离开了环保将失去生存的保障
    投入6亿元巨资,对安庆石化来说也有来自内部的压力。安庆石化副总经理刘晓华说:“刚开始,不要说职工,就连管理层中的一些干部也有抵触情绪。”
    安庆石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的老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是当地人的骄傲,干部员工始终都带有优越感,尽管那时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但落后时期的国人对环境要求并没有那么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靠近城区的老化工企业由于污染问题却成了当地的负担。而央企中的体制、机制等因素也使得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显得步履沉重。在这一时期拿出巨资进行环保治理,当然使渴求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职工所不能理解。
    一位在炼油区干了半辈子的员工就直言相告,我们花再多的钱投入环保建设,并不能改变社会和周围百姓对我们的看法,只要企业周边出现污染情况,当地人不分青红皂白,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庆石化干的,与其花这么多钱还让人指责,还不如把钱用在工人身上,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管理层中出现抵触情绪主要体现在发展上,在这方面刘晓华深有体会。在上述提到的一次投入1.4亿元上新环保装置时,管理层中就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我们在不到两年时间投入环保项目已近4亿元,新区的设备起点高,暂时不上新的环保装置并不影响大局,特别是企业正值转型期,更需要资金来发展,如果把这些资源都用在主业发展上,将会产生可观的直接效益。等企业效益好了再进行这项环保技改项目不是更合适吗?
    说实话,这一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对“环保是第一位”的石化企业来说,一切理由都显得微不足道。安庆石化总经理王彪及大多数管理团队顶住压力,做细工作,让全体员工明白,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没有环保就没有企业,就没有饭碗。王彪告诫员工:“环保是石化企业的第一生命,离开了环保我们将失去生存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