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三十年 合肥高新区新起点上再出发
时间:2021-09-28 23:01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经过三十年艰苦卓越的奋斗,今天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肥高新区),已经从1992年一个农耕型城郊发展成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洁,产业门类齐全,宜居宜业的高科技产业集聚
1991年3月6日,合肥科技工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一个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特区”,合肥高新区通过实际行动给合肥、安徽带来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戮力改革、争创一流的崭新风气。如今正值而立之年的合肥高新区锚锭争创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标,如同一艘巨轮,满帆向前。
《 中国声谷》 张其芳 摄
经过三十年艰苦卓越的奋斗,今天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肥高新区),已经从1992年一个农耕型城郊发展成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洁,产业门类齐全,宜居宜业的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新兴城区。为了探寻三十年发展成就,和未来谋划布局。9月27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走访了合肥高新区。
《创新产业园区》 王岩 摄
市场主体总数达5.5万户,战新产业达70%
一项统计数技显示,2020年合肥高新区实现GDP1101.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87亿元、战新产业产值1075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491亿元、社消零3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18倍、2.08倍、1.93倍、1.94倍、3.4倍和2.85倍,分别年均增长16.8%、15.8%、11.5%、14.2%、27.7%和23.3%。二三产比从77:23优化到57.7:42.3。市场主体总数达5.5万户,是“十二五”末的3.9倍,年均增长高达31%。自主培育上市企业27家,较“十二五”末新增11家、提升68.7%。2020年高新区GDP占合肥市GDP比重达10.96%,较“十二五”末提升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首位度显著提升。
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战新产业抢占价值链制高点。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人工智能领域,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金字招牌”,“中国声谷”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双双破千,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稳居全国行业龙头。网络安全领域,先后获批国家级公共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安徽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安全谷”荣获全国首批6家“网络安全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同时,在集成电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量子信息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批独角兽企业由此诞生。通过智能化赋能,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
《创新高地》王牌摄影
“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实现“双千目标”
“听得懂”人话的鼠标、能够同声传译的会议速记本、“掌握”方言的电视遥控器、评估演奏者能力并在线教学的智能钢琴、能陪护儿童的机器人……像这样仅靠“声音”就能控制使用的智能产品,在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遍处可见。
在科大讯飞的引领下,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在这里崛起。“中国声谷”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建成较为完备的产业平台、技术平台,其中,语音开放平台是依托“中国声谷”龙头企业科大讯飞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中国声谷”在全国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的AI产业基地、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的细分产业发展机制、第一个配套以产业园命名的专项支持政策。
近年来,通过部省合作共建和市场化运作,“中国声谷”集聚了科大讯飞、寒武纪、移远通信、芯智科技、华通信安、龙芯中科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户、营业收入1060亿元,成功实现“双千目标”。
在高新区的“黑科技”领域里除了“中国声谷”,还有一个热词——量子。在合肥高新区,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如今,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正拔节壮大,量子科技已成为合肥高新区的响亮名片。
奇迹,源于梦想,发轫于创新、创造。未来,“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将进一步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围绕“2+8+N+3”重大平台载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昂扬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把智能语音和量子科技产业推向纵深,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浓墨重彩新篇章。
《高新璀璨夜》 王 摄
“十四五”,新起点上再出发
“三十而立”,“十四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以新经济为统领,坚持新动能培育和新技术赋能两手抓,加快打造“4312”产业工程,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光伏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经济和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打造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大健康一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和瞪羚独角兽企业2000家。合肥高新区一位负责人从五个方面向记者进行了阐述。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数字化战略,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创新驱动、数据驱动的发展路径,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量子信息等四大特色产业,推动家电及配套、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大数据、5G、区块链。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
二是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释放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未来能源、绿色食品竞争新优势。力争到2025年,绿色经济产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
《科大先研院》周啸勤 摄
三是落实健康中国建设部署,重点发展精准医疗、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健康医疗与大数据产业,培育智慧康养、互联网医疗,做强健康经济,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中心、国际强磁场医用示范中心,培育大健康产业“一集群三中心”。力争到2025年,健康经济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四是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升级等服务业需求,以服务新经济、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推动交通物流、工程服务业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新电商、新零售,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的服务经济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服务经济产业营收突破1100亿元。
《中国声谷》夜景
五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链通高新”工程。实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分领域绘制发展路线图。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智能工厂、柔性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加快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培育推广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智能工厂、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供应链管理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实现价值链数据化、产业链网络化、供应链智能化。
创新发展三十年 合肥高新区新起点上再出发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 中国声谷》 张其芳 摄
《创新产业园区》 王岩 摄
一项统计数技显示,2020年合肥高新区实现GDP1101.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87亿元、战新产业产值1075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491亿元、社消零3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18倍、2.08倍、1.93倍、1.94倍、3.4倍和2.85倍,分别年均增长16.8%、15.8%、11.5%、14.2%、27.7%和23.3%。二三产比从77:23优化到57.7:42.3。市场主体总数达5.5万户,是“十二五”末的3.9倍,年均增长高达31%。自主培育上市企业27家,较“十二五”末新增11家、提升68.7%。2020年高新区GDP占合肥市GDP比重达10.96%,较“十二五”末提升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首位度显著提升。
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战新产业抢占价值链制高点。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人工智能领域,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金字招牌”,“中国声谷”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双双破千,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稳居全国行业龙头。网络安全领域,先后获批国家级公共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安徽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安全谷”荣获全国首批6家“网络安全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同时,在集成电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量子信息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批独角兽企业由此诞生。通过智能化赋能,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
《创新高地》王牌摄影
“听得懂”人话的鼠标、能够同声传译的会议速记本、“掌握”方言的电视遥控器、评估演奏者能力并在线教学的智能钢琴、能陪护儿童的机器人……像这样仅靠“声音”就能控制使用的智能产品,在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遍处可见。
在科大讯飞的引领下,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在这里崛起。“中国声谷”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建成较为完备的产业平台、技术平台,其中,语音开放平台是依托“中国声谷”龙头企业科大讯飞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中国声谷”在全国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的AI产业基地、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的细分产业发展机制、第一个配套以产业园命名的专项支持政策。
近年来,通过部省合作共建和市场化运作,“中国声谷”集聚了科大讯飞、寒武纪、移远通信、芯智科技、华通信安、龙芯中科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户、营业收入1060亿元,成功实现“双千目标”。
在高新区的“黑科技”领域里除了“中国声谷”,还有一个热词——量子。在合肥高新区,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如今,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正拔节壮大,量子科技已成为合肥高新区的响亮名片。
奇迹,源于梦想,发轫于创新、创造。未来,“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将进一步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围绕“2+8+N+3”重大平台载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昂扬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把智能语音和量子科技产业推向纵深,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浓墨重彩新篇章。
《高新璀璨夜》 王 摄
“三十而立”,“十四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以新经济为统领,坚持新动能培育和新技术赋能两手抓,加快打造“4312”产业工程,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光伏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经济和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打造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大健康一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和瞪羚独角兽企业2000家。合肥高新区一位负责人从五个方面向记者进行了阐述。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数字化战略,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创新驱动、数据驱动的发展路径,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量子信息等四大特色产业,推动家电及配套、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大数据、5G、区块链。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
二是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释放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未来能源、绿色食品竞争新优势。力争到2025年,绿色经济产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
《科大先研院》周啸勤 摄
四是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升级等服务业需求,以服务新经济、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推动交通物流、工程服务业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新电商、新零售,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的服务经济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服务经济产业营收突破1100亿元。
《中国声谷》夜景
相关文章
- 09-22“远光症”的终结者,第二代捷途X70激光大灯要
- 01-29安徽省属企业“十二五”硕果累累“十三五”步
- 07-03奇瑞2014汽车销售满意度调查比肩合资
- 03-09二代星上市江淮汽车重拳出击海南车展
- 05-29售价8.88-15.59万元奇瑞全新一代瑞虎8成都上市
- 07-08江淮汽车发动夏季冲击波
- 04-24尹同跃:挑战自我 做自己该做的事
- 04-01合肥高新区“天翅创”众创空间是这样做的
- 08-11家商多用无阻碍瑞风M3宜家版入手推荐
- 04-10云塔科技发布中国首颗5G毫米波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