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晓梅 >

全民健身,合肥市以体育强市铸健康合肥

时间:2021-01-12 21:17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骅 吴明 张晓梅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包河区等10家单位荣获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局等19家单位荣获2014—2017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庐阳区教育体育局荣获2014—2017年度安徽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巢湖市和庐阳区被命名为安徽省创建体育强县(区)示范县(区)。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26)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包河区等10家单位荣获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局等19家单位荣获2014—2017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庐阳区教育体育局荣获2014—2017年度安徽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巢湖市和庐阳区被命名为安徽省创建体育强县(区)示范县(区)。
       
       “五年来,合肥市在全省体育工作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2020年获批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市。”1月11日,合肥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志勇,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合肥体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体育强市、健康合肥为目标,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为合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亲民便民,优化布局健全网络
       按照《合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市计划》”)要求,大力建设“市、县(市)区(开发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体育场地设施。“十三五”末,市体育场地设施数量2105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5㎡,较“十二五”末(1.52㎡)增长了54.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8㎡)12.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7.5 %。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布局更加优化、网络更加健全,城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1.集中建设一批大中型体育场馆。“十三五”期间,瑶海全民健身中心、南艳湖全民健身中心、市球类健身馆、长丰县体育中心、庐江县体育馆先后建成投入使用。肥东县全民健身中心、肥西县全民健身中心、庐阳区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在建,市青少年集训中心(市水上训练基地)、市体校综合训练馆、市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包河区全民健身中心、新站区体育综合体、蜀山区全民健身中心已经立项,正在推进。合肥体育中心推行全国“双改”(改造功能、改革机制)试点,有效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水平。
       2.着力增加小型多样场地设施。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民生工程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强力推进,着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5年累计投入资金2.15亿元,建成了以环城健身带、蜀峰湾体育公园、天鹅湖健身广场、杏花公园、庐州公园、市民篮球公园为代表的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成了4个体育特色小镇、13个体育公园、653个全民健身苑、65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35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100个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24个三人制篮球场、20个扶贫工程、135块足球场地(含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以及1000个示范晨晚练,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和多样化健身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3.持续推行低免开放政策。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合肥体育中心、市体育馆等政府投资类体育场馆一律设立免费、低收费时段,笼式多功能健身场、三人篮球场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免费开放服务健身人群。继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免费开放,目前,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数量达414所,城区开放率达87.5%,实现了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场地100%对外开放,部分学校逐步试点开放室内体育场馆,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场地服务。
 
体系构建,丰富供给特色鲜明
       坚持以“全民健身 健康合肥”为主题,积极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多元、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以体育增添城市活力,让健身融入百姓生活。“十三五”期间,举办各类市级以上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350多项次,参与活动人数160多万人次,各县(市)区、开发区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近1000项次,活动覆盖人群超500万人。截止“十三五”末,合肥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数的43.5%,较“十二五”末(36.5%)增长了19%。
       一是综合性运动会系列。2016年、2020年分别举办了第11、第12届合肥市运动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自2019年开始每年举办,比赛项目涵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体育项目,合肥市年年都有体育节,人人都能参加运动会,个个都可享有健身快乐。
       二是高水平赛事系列。举办了7届合肥马拉松赛、8届中日韩三国围棋赛、13届环巢湖自行车公开赛、6届国际骑游大会,2019年合肥市还成功申办了2023年全国智力运动会。这些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来肥参赛,成为合肥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其中,合马历经7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内金牌、国际金标“双金赛事”,是国内成长最快的马拉松赛事,凸显品牌形象和价值。
       三是品牌活动系列。连续举办了60届元旦越野赛、6届青春毅行、14届体育舞蹈公开赛等传统品牌活动。
       四是水陆空赛事系列。着力打造以路跑、徒步、自行车、热气球、帆船帆板、轮滑为主的水陆空立体化赛事活动体系。先后举办了3届全国青少年帆船帆板赛,9届全国轮滑赛、3届全国热气球挑战赛等时尚、品质赛事。
       五是阳光体育赛事系列。联合教育部门每年举办20多项青少年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阳光体育体系,调动青少年人群的体育热情。
       六是县区特色活动系列。通过每年1000万元城区体育事业补助经费,支持、引导各县区结合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一县一区多品”的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七是业余联赛系列。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健身气功、广场舞、门球等覆盖老中青少人群的9大业余联赛体系已经建立,结合安徽省三级业余联赛,不断提升群众性体育赛事品质。
       八是传统节日赛事系列。每年举办元旦越野、端午龙舟、重阳登高、丰收节农耕赛等传统节日赛事。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健身意识、营造祥和氛围。
       九是社会力量办赛系列。通过体育产业政策、社会力量激励经费、体育社会组织评价奖补等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的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十三五”期间,既有NBL职业篮球、击剑、体操、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全国乃至国际赛事在肥举办,又有广场舞、毅行等民间赛事活动持续举办,社会力量办赛有益补充满足了人们观赛、参赛的差异化需求,促进了体育消费。
 
以人为本,完善体系提档升级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提升科学健身素养,增强科学健身理念。五年来,合肥市体育局持续加大健身指导投入,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96.1%,较“十二五”末的88.4%增长约8%,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2.65名,超过全省的2.3名平均水平 。
       1.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每年坚持开展“科学健身五进”(进社区、进校园、进村庄、进企业、进机关)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体质检测服务,接受健身咨询,出具检测报告和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十三五”期间共完成近10万份监测样本数据采集。
       2.培养身边的健身使者。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纳入规划并予以经费保障,市、县区体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认证,选送优秀代表参加一级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快速增加、素质全面提升。建立人员信息档案,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每年予以激励表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知识传播、赛事活动组织、场地设施维护等方面的作用。
       3.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积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等级评估、协调资源、评价奖补等工作促进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增强造血功能、有效激发活力。截止2020年底,市级单项运动协会63个,各县(市)区、开发区本级体育社团235个,全市体育社团组织数达到298个,会员数量超过50万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培训、比赛、交流等,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运动项目发展,提升了全民健身的组织化程度。
 
厚植根基,竞技体育实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2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体育运动学校、市青少年体校),全省8所国家级基地唯独合肥市拥有2所;创建1所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6个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截止2020年末,省运会所设25个项目全部组队在训,在省级注册系统运动员达5200名,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合肥市健儿在国内外赛场频创佳绩,培养出赖晓晓、苏丽、沈萍、李志勤、焦云龙、兰明豪、王晓菁、陶亚男、佘辰瑶等一批国际、国内冠军。参赛2018年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合肥市囊括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竞技体育贡献、青少年人才输送、综合成绩六项第一,同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参赛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运会,93名合肥籍运动员进入21个项目决赛,夺得16金15银14铜,是参赛青运会(城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1.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条件保障。运动员伙食补助、参赛经费、损伤保险等纳入财政预算,有效保障全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备战、参赛正常开展,解决了运动员教练员后顾之忧;修订了《合肥市参赛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奖励办法》,发挥了激励作用和带动效应。出台《合肥市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合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政策牵引和规范,为全市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支撑。
       2.系统谋划项目,科学训练布局。根据省运会设项要求,全面优化合肥市运动项目布局,根据各项目特点和合肥市实际分类设策,充分调动局属训练单位和县(市)、区、开发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优化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开门办体育,推动市队县区办,积极引入协会、俱乐部办等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人才培养。
       3.拓展培养渠道,夯实育材基础。截止“十三五”末,合肥市创建2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7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4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个国家级俱乐部、17个省级俱乐部、5个市级俱乐部、3个省级青少年户外营地。通过购买服务,与俱乐部、企业、协会、学校合作,在全市开展的游泳、网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等项目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免费培训3000多人。多方参与体育培训、人才培养,为广大青少年因地制宜参加体育活动、就近就便开展运动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竞技训练的实效。
       4.深化体教结合,共建共育共享。全市布局20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个满天星训练营、69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校园足球队伍300多支,市级校园联赛注册人数超过10000人,足球人口超过10万人;庐阳区、包河区、肥西县被教育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每年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活动,5年间,中小学生累计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超过60万人次。此外,举办了田径、游泳、射箭、跆拳道、击剑等项目锦标赛和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五大联赛,为青少年体育爱好者搭建交流、展示、学习的平台,有力的促进了运动项目的普及推广,激发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培育扶植,动能强劲迸发活力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市场主体为首要,以“体育+”为路径,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市,创建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合肥市现有不同所有制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4万多家,体育产业总规模约240亿元。
       1.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合肥市关于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市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从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打造重点品牌体育赛事、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销售业加速发展、培育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与健康养生结合等方面明确了目标任务,出台了相关举措。
       2.释放惠企惠民红利。2016年起将体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纳入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借转补”、“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场馆、举办赛事活动,累计兑现补贴资金3300多万元。2019年、2020年分别面向市民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200万元、500万元,全市270多家体育企业积极参与,累计发放优惠券42万张,促进健身消费逾千万元。
       3.促进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了安徽省首个体育产业综合体、首个体育产业孵化器,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关联度广、产业链长、拉动性强的特点,利用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养老、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组织参加了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4.中国体彩彰显公益。合肥市体育彩票销量不断增长,“十三五”期间累计销量突破100亿元,较“十二五”(39.16亿元)增长约166%,累计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10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除此之外,体彩发行网络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创造就业机会3000多个,尤其是解决了不少残障人士、困难户、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
 
传承弘扬,彰显内涵传递力量
       1.以市体育局官方网站、合肥体育发布微信公众号、运动合肥APP、合肥马拉松公众号等为重要阵地,广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合肥体育声音、宣传健身健康理念、提供贴心快捷服务。中国.蜀山马拉松文化博物馆、朱巷武术特色小镇、小岭南马拉松小镇、撮镇传统体育小镇等先后建成向社会开放,成为宣传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积极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及新媒体合作,建立体育文化信息矩阵,增强体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2.在参赛省运会、青运会和举办合肥市运动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点,积极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加大对体育公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科学健身指导等宣传力度。注重加强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面向全体运动员,讲好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强调“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培育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人才。
       3.每年组织体育好新闻评选,举办马拉松摄影大赛、有奖征文活动等,集中展示合肥体育事业发展新成就,弘扬体育正能量,树立体育人良好形象,培育具有合肥特色的体育文化,让体育和体育精神融入合肥人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互促共进,加强合作扩大影响
       1.加强与国际友城和地区体育交流。“十三五”期间,先后应邀组团赴丹麦奥尔堡市参加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合肥市组团参加游泳、羽毛球、网球、击剑、足球5个项目获得7枚金牌;组队赴俄罗斯萨马拉市开展乒乓球项目交流;5次组队赴日本久留米市,参加国际亲善青少年足球赛;与韩国大田市进行了“两来两往”青少年体育交流。以体为媒,增进了合肥市与国际友好城市间的情谊,促进了两市青少年间的互动。
       2.深化对国内城市间体育交流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城市体育大联动,牵头举办了2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乒乓球邀请赛;参加并承办鄂湘赣皖城市冠军杯男子足球比赛,牵头举办了2届参加了3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邀请赛;每年参加华东九城市体育理事会,组队参赛九城市青少年乒乓球、游泳、击剑等比赛,承办了2018年九城市羽毛球比赛;举办了3届合肥都市圈乒乓球邀请赛、羽毛球邀请赛;与阜阳市共创了“合阜杯乒乓球友谊赛”;与黄山、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城市开展了运动项目交流合作。通过区域间、城市间交流合作,拓展了合肥市体育发展平台,推动了合肥市体育快速发展,扩大了合肥市在体育领域的影响力。
 
改革创新,全面增强成效显著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格局。市政府印发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市委深改组审定印发了《合肥足球改革发展方案》,高位谋划、推动体育工作。市领导担任主任、32家市直单位作为成员的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召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会议,加强统筹调度,研究布置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对标城市发展定位,结合健康合肥、智慧合肥、创新之都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体医融合”,得到新华社的报道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推广;发展“文体融合”、“体旅融合”,深化“体教融合”,通过部门联动、行业联动、资源联动,促进融合互动式发展,形成了“体育+”、“+体育”的大体育发展格局。
       2.强化内部管理,更加规范高效。2019年完成了市体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将原有5个事业单位合并为3个,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制定出台了《教练员管理办法》、《裁判员管理实施办法》、《青少年体育比赛赛风赛纪要求》、《体育社会组织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体育治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智慧化水平。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信息技术,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十三五”期间,建成并完善了市级智慧体育云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整合上线体育运动项目,汇聚全市主要体育场馆,实现预订健身场地、实时查询、报名参赛事等服务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参与健身活动。积极发挥微信和“运动合肥”手机APP传播作用,搭建文化交流、知识普及、信息发布等宣传互动平台,为市民打造贴身贴心的体育小秘书。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在11个体育公园中增加智能器材设施,全面推行智能二代健身器材,通过人脸识别、流量监测、运动数据实时查询等功能,满足了广大健身爱好者运动数据的即时获得感。与支付宝合作,打造了信用健身新模式,通过“平台担保、信用支持、先享后付”突出信用价值,刺激健身消费,保障消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