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合肥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时间:2019-08-29 09:27来源:未知 作者:张骅 张晓梅 吴明
8月27日,记者从“合肥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3月1日,新修改的(公司法)正式生效,标志着商事制度改革开始全面实施。
献给建国70周年
编者按:70年砥砺前行,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气度、“摸着石头过河”的实干精神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改革魄力,为不断腾飞的合肥市经济发展服务,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服务。
8月27日,记者从“合肥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3月1日,新修改的(公司法)正式生效,标志着商事制度改革开始全面实施。自此,合肥市以“老乡鸡”、“蒸小皖”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茁壮成长,“联合利华”、“佳通”等外资企业在合肥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腾飞篇:“数”说发展
1949年合肥刚解放时,只有两条街道、不足5万人口,现在已成长为超过8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自1954年决定成立“中央行政管理局”以来,截至2019年7月底合肥市市场主体总数928458户,突破了90万大关。新增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等各项指标“指数级”递增,合肥市市场主体增长率正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中部首屈一指的创新型城市。
一是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改革正式启动五年来,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8年底合肥市市场主体实有数量占安徽全省比重为18.76%,总量居全省第一位,2014-2018年,实有市场主体户数年均增速22.06%,注册资本年均增速44.84%,五年来合肥市市场主体保持高速发展。其中企业户数年均增速25.95%,远超过商事制度改革前(2009-2013年)15.66%的年均增速水平;企业注册资本年均增速45.29%,高于商事制度改革前(2009-2013年)的年均增速水平(18.99%)。
二是民营经济活力迸发。随着企业开办提速提效,改革红利得到不断释放,民营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实现从“草根经济”向支撑经济发展“中流砥柱”的重大转变。截至2019年7月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897694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6.7%,同比增长21.4%。其中私营企业实有市场主体累计总数389927户,同比增长22.5%;注册资本25239.7亿元,同比增长25.2%。个体工商户实有市场主体累计总数507767户,同比增长20.5%;资金数额644亿元,同比增长30.2%。
三是创业活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市场主体创业活力指数为23.9%。各类型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的创业活力指数较高,尤其是私营企业创业活力十足,达25.49%。各县(市)区、开发区中,市场主体创业活力指数排名前五名的区域分别为:安巢经开区(35.01%)、包河区(31.24%)、经开区(30.84%)、蜀山区(27.20%)、新站区(26.15%)。
四是创业者年轻化趋势明显。2018年合肥新增创业企业64863户,较2014年增长130.37%。全年在合肥创业的人数92561位,较2014年增长80.03%。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创业者平均年龄大幅降低,创业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2018年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6.31岁,较2014年降低了3.63岁。
五是中部六省会中排位提升。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我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居中部六省会第四位。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新增市场主体、内资(非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项同比增长率均居首位。
七十年来的实践表明, 市场主体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主体数量越多, 产业结构越合理, 中小微企业作用发挥越充分, 市场就会越活跃, 发展动力就会越强劲。
谋划篇:“放”眼过去
90万市场主体,这样的数字如果放在70年前,是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这是我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合肥市在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推进注册资本登记改革。2014年3月份,我局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公司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不再需要进行验资。自注册资本认缴制实行以来,注册资本总额接连突破,2015年11月份突破1万亿元关口,2017年5月份突破2万亿元关口,2018年9月份再破3万亿,商事制度改革五年间翻了近7倍。
实行先照后证。商事制度改革以后前置审批项目从180多项降至32项,创业者从事一般性生产经营活动,只需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如果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项目,再向主管部门申请。
推进“多证合一”。2015年5月份,我局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三号”,10月份实行“一照一码”;2016年9月1日,实行“五证合一”,比全国要求时间提前一个月。2017年9月1日,我局按照全省要求启动“56证合一”,12月份,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我局方案,实行“71证合一”。2018年1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合肥市“多证合一”改革证照整合事项目录(2018版)》,对“多证合一”改革证照整合事项进行动态调整。截至6月,已发放“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47万余张。
实施“证照分离”。我市此项工作试点较早,2018年11月10日开始,按照国家总局要求,涉企106项审批事项目,按照取消、改备案、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进行了全省覆盖式改革。我市“证照分离”改革涉及市级单位12家,行政审批事项34项,截止11月20日,34个事项的优化审批和强化监管措施已全部备案到位,并已全部向社会公示。
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2017年3月,我局启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工作,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由其自主选择,适用一般注销程序或简易注销程序。截至目前,已有1万余户企业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
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我局积极筹划我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模式改革, 2017年10月1日,我市全面实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启动“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模式,经营场所由申请人自主申报、自行承诺、自担责任。截止6月底,共有38万余户企业通过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承诺方式办理了设立和变更。
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2018年6月28日,我市名称自主申报软件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将企业设立登记由两个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上线运行以来共成功申报的企业名称16.8万件,占名称登记总量的90%以上。其次出台了全省首个快速处理企业名称争议的规范性文件——《合肥市企业名称争议处理暂行办法》,为全市各登记机关规范、统一、快捷的处理名称争议提供了保障。
推进外资企业登记备案“一口办理”。2018年6月29日,合肥市在全省首个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备案综合窗口,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登记和商务备案的一窗通办。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填报相关信息。截至7月底,已外资企业工商登记与商务备案“一口办理”170户。
进一步深入开展企业注销便利化。为解决企业“注销难”问题,2019年5月7日,在庐阳区率先启动企业注销便利化新举措。通过数据交互管理平台“安徽政务服务管理系统”,已初步实现了企业清税信息共享和注销业务并行办理。截至7月底,通过“一窗受理”综合窗口办理注销的企业共计346户,占企业注销登记量50%,办理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缩减为3个工作日。
全国领先开展个体登记智能审批。2019年4月,我局在瑶海区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登记智能审批改革,在经营范围标准化基础上将不需要前置许可的个体工商户纳入“智能审批”范围,实现“自助申报、智能秒批、现场发照”。运行以来瑶海区共办理个体营业执照2465份,占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量的69%,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办事群众有了真正的获得感。
创新篇:“改”变未来
近60万户新增市场主体的背后,不仅仅是数量上递增,更是合肥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果的缩影。2014年以来,合肥市秉承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包容”姿态,通过简政放权,最大程度释放商事制度改革效力,从而实现“降门槛”,“简程序”,“压时间”,“提创新”、“促服务”,为合肥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取得突破。我局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程电子化全流程、全业务注册登记业务,优化全程电子化登记注册服务。在全省率先使用可关联银行信息验证的“云签”技术,着力解决了电子身份和电子签名的短板问题,实现方便快捷的线上“不见面”登记注册业务。截至目前,全市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占比已近95%,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于领先水平。
“政银企”多方合作取得突破。一方面,与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合作,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合理布设了130个企业注册登记银行代办点,免费为企业办理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咨询、指导申报、证照领取、企业开户等业务。另一方面,在蜀山和瑶海产业园相继建成工商行政服务中心,为园区内及周边企业提供工商登记、商标注册、广告登记、网络经营指导等“全业务一站式”工商行政服务。
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取得突破。2018年以来,我局通过牵头搭建综合受理平台、“流程再造”和信息共享,打通工商、公安、税务、银行等企业开办环节。2018年12月底前,我市已全面实现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零成本”办结,部分县区2个工作日内办结,比国务院要求至少提速了5.5个工作日,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
“被登记”案件处理取得突破。在处理冒名登记问题上,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主动作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和打击虚假登记的制度,有效遏制虚假登记“增量”,加速消化虚假登记“存量”。一是发布了全省首部“被登记”案件规范性文件打击虚假登记。2018年7月10日正式发布并实施的《撤销企业登记暂行规定》,被原省工商局在全省范围进行转发,使被登记案件在工作机制、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上更趋规范。
二是“实人+实名”双管齐下防范虚假登记。线上“云签”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股东及高级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信息的“实名”验证;线下全国企业登记实名验证系统的施行,实现了企业设立登记业务环节实行对相关自然人的企业登记实名验证,更有效地防控冒用身份虚假注册问题。
三是建立商事登记不实申请人“黑名单”规范中介机构。对列入“黑名单”的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重点审查,引导企业代办人员使用本人身份证刷卡取号,要求代理机构严格依法依规从事中介业务。截至7月底,全市共办结各类“被登记”案件681件,保护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融合篇:跨域通办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合肥市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内涵。如何为跨区域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服务,成为合肥市场监管局目前的主攻课题。
企业开办审批服务一体化。2018年9月底,长三角科创走廊九城市率先探索跨省市“一网通办”,对企业办理频率较高的事项,实行"一地认证、全网通办",企业可以通过"一网通办"窗口实现30种证照的异地办理。从G60九城市到长三角城市区域,通过统一受理标准、统一办事流程、统一材料规范,实现了九城通办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综合服务窗口规范化、政务数据共享信息化,引导企业通过“一网通办”窗口办理异地营业执照,推动九城市企业共享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果。
实现跨省异地领照一体化。2017年7月7日,我局研发了全国首台商事登记自助证照一体机,创造性地解决了跨区域业务一体化和异地通办等难点堵点。2018年12月7日,我局将全国首台跨省异地通办商事登记全业务自助一体机送至上海松江,通过该设备,上海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到合肥投资的公司,都可在上海松江完成工商登记全业务全程实时在线办理,并现场自助打印合肥市营业执照。自助一体机跨区域落户的实际应用,标志着异地申请营业执照不再需要等待异地邮寄,打通了异地办照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优化了长三角营商环境。
长三角“一网通办”“全覆盖”。我局先行先试,积极向G60联席会议办公室申请,将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纳入“一网通办”试点单位。11月7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合肥高新区综合服务窗口正式运行,成为G60九城市首个区级窗口。目前“一网通办”工作已在全市13个县市区全面推开,合肥市在九城市中率先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受理窗口下沉至全部县区。截至目前,全市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件347户,咨询服务818件。
70年来,一代代市场监管人勇立改革潮头,谱写发展新篇。下一步我局将对标先进城市,“比”、“学”、“赶”、“超”,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把责任和使命勇担肩头,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编后:70年春华秋实,回望过去。市场主体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历了以下历程。
在经济体制改革萌芽和展开阶段,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 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期间,以“小刘瓜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敲开了合肥市个私经济发展的大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 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营造制度环境。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期间,合肥市涌现江淮、荣事达等一大批优秀知名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市场监管部门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带动和促进就业。积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市场主体结构日益优化。
编者按:70年砥砺前行,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气度、“摸着石头过河”的实干精神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改革魄力,为不断腾飞的合肥市经济发展服务,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服务。
融入长三角合肥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作者:张骅 张晓梅 吴明
作者:张骅 张晓梅 吴明
8月27日,记者从“合肥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3月1日,新修改的(公司法)正式生效,标志着商事制度改革开始全面实施。自此,合肥市以“老乡鸡”、“蒸小皖”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茁壮成长,“联合利华”、“佳通”等外资企业在合肥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腾飞篇:“数”说发展
1949年合肥刚解放时,只有两条街道、不足5万人口,现在已成长为超过8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自1954年决定成立“中央行政管理局”以来,截至2019年7月底合肥市市场主体总数928458户,突破了90万大关。新增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等各项指标“指数级”递增,合肥市市场主体增长率正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中部首屈一指的创新型城市。
一是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改革正式启动五年来,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8年底合肥市市场主体实有数量占安徽全省比重为18.76%,总量居全省第一位,2014-2018年,实有市场主体户数年均增速22.06%,注册资本年均增速44.84%,五年来合肥市市场主体保持高速发展。其中企业户数年均增速25.95%,远超过商事制度改革前(2009-2013年)15.66%的年均增速水平;企业注册资本年均增速45.29%,高于商事制度改革前(2009-2013年)的年均增速水平(18.99%)。
二是民营经济活力迸发。随着企业开办提速提效,改革红利得到不断释放,民营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实现从“草根经济”向支撑经济发展“中流砥柱”的重大转变。截至2019年7月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897694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6.7%,同比增长21.4%。其中私营企业实有市场主体累计总数389927户,同比增长22.5%;注册资本25239.7亿元,同比增长25.2%。个体工商户实有市场主体累计总数507767户,同比增长20.5%;资金数额644亿元,同比增长30.2%。
三是创业活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市场主体创业活力指数为23.9%。各类型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的创业活力指数较高,尤其是私营企业创业活力十足,达25.49%。各县(市)区、开发区中,市场主体创业活力指数排名前五名的区域分别为:安巢经开区(35.01%)、包河区(31.24%)、经开区(30.84%)、蜀山区(27.20%)、新站区(26.15%)。
四是创业者年轻化趋势明显。2018年合肥新增创业企业64863户,较2014年增长130.37%。全年在合肥创业的人数92561位,较2014年增长80.03%。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创业者平均年龄大幅降低,创业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2018年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6.31岁,较2014年降低了3.63岁。
五是中部六省会中排位提升。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我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居中部六省会第四位。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新增市场主体、内资(非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项同比增长率均居首位。
七十年来的实践表明, 市场主体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主体数量越多, 产业结构越合理, 中小微企业作用发挥越充分, 市场就会越活跃, 发展动力就会越强劲。
谋划篇:“放”眼过去
90万市场主体,这样的数字如果放在70年前,是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这是我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合肥市在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推进注册资本登记改革。2014年3月份,我局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公司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不再需要进行验资。自注册资本认缴制实行以来,注册资本总额接连突破,2015年11月份突破1万亿元关口,2017年5月份突破2万亿元关口,2018年9月份再破3万亿,商事制度改革五年间翻了近7倍。
实行先照后证。商事制度改革以后前置审批项目从180多项降至32项,创业者从事一般性生产经营活动,只需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如果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项目,再向主管部门申请。
推进“多证合一”。2015年5月份,我局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三号”,10月份实行“一照一码”;2016年9月1日,实行“五证合一”,比全国要求时间提前一个月。2017年9月1日,我局按照全省要求启动“56证合一”,12月份,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我局方案,实行“71证合一”。2018年1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合肥市“多证合一”改革证照整合事项目录(2018版)》,对“多证合一”改革证照整合事项进行动态调整。截至6月,已发放“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47万余张。
实施“证照分离”。我市此项工作试点较早,2018年11月10日开始,按照国家总局要求,涉企106项审批事项目,按照取消、改备案、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进行了全省覆盖式改革。我市“证照分离”改革涉及市级单位12家,行政审批事项34项,截止11月20日,34个事项的优化审批和强化监管措施已全部备案到位,并已全部向社会公示。
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2017年3月,我局启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工作,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由其自主选择,适用一般注销程序或简易注销程序。截至目前,已有1万余户企业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
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我局积极筹划我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模式改革, 2017年10月1日,我市全面实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启动“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模式,经营场所由申请人自主申报、自行承诺、自担责任。截止6月底,共有38万余户企业通过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承诺方式办理了设立和变更。
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2018年6月28日,我市名称自主申报软件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将企业设立登记由两个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上线运行以来共成功申报的企业名称16.8万件,占名称登记总量的90%以上。其次出台了全省首个快速处理企业名称争议的规范性文件——《合肥市企业名称争议处理暂行办法》,为全市各登记机关规范、统一、快捷的处理名称争议提供了保障。
推进外资企业登记备案“一口办理”。2018年6月29日,合肥市在全省首个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备案综合窗口,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登记和商务备案的一窗通办。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填报相关信息。截至7月底,已外资企业工商登记与商务备案“一口办理”170户。
进一步深入开展企业注销便利化。为解决企业“注销难”问题,2019年5月7日,在庐阳区率先启动企业注销便利化新举措。通过数据交互管理平台“安徽政务服务管理系统”,已初步实现了企业清税信息共享和注销业务并行办理。截至7月底,通过“一窗受理”综合窗口办理注销的企业共计346户,占企业注销登记量50%,办理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缩减为3个工作日。
全国领先开展个体登记智能审批。2019年4月,我局在瑶海区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登记智能审批改革,在经营范围标准化基础上将不需要前置许可的个体工商户纳入“智能审批”范围,实现“自助申报、智能秒批、现场发照”。运行以来瑶海区共办理个体营业执照2465份,占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量的69%,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办事群众有了真正的获得感。
创新篇:“改”变未来
近60万户新增市场主体的背后,不仅仅是数量上递增,更是合肥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果的缩影。2014年以来,合肥市秉承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包容”姿态,通过简政放权,最大程度释放商事制度改革效力,从而实现“降门槛”,“简程序”,“压时间”,“提创新”、“促服务”,为合肥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取得突破。我局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程电子化全流程、全业务注册登记业务,优化全程电子化登记注册服务。在全省率先使用可关联银行信息验证的“云签”技术,着力解决了电子身份和电子签名的短板问题,实现方便快捷的线上“不见面”登记注册业务。截至目前,全市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占比已近95%,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于领先水平。
“政银企”多方合作取得突破。一方面,与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合作,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合理布设了130个企业注册登记银行代办点,免费为企业办理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咨询、指导申报、证照领取、企业开户等业务。另一方面,在蜀山和瑶海产业园相继建成工商行政服务中心,为园区内及周边企业提供工商登记、商标注册、广告登记、网络经营指导等“全业务一站式”工商行政服务。
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取得突破。2018年以来,我局通过牵头搭建综合受理平台、“流程再造”和信息共享,打通工商、公安、税务、银行等企业开办环节。2018年12月底前,我市已全面实现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零成本”办结,部分县区2个工作日内办结,比国务院要求至少提速了5.5个工作日,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
二是“实人+实名”双管齐下防范虚假登记。线上“云签”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股东及高级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信息的“实名”验证;线下全国企业登记实名验证系统的施行,实现了企业设立登记业务环节实行对相关自然人的企业登记实名验证,更有效地防控冒用身份虚假注册问题。
三是建立商事登记不实申请人“黑名单”规范中介机构。对列入“黑名单”的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重点审查,引导企业代办人员使用本人身份证刷卡取号,要求代理机构严格依法依规从事中介业务。截至7月底,全市共办结各类“被登记”案件681件,保护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融合篇:跨域通办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合肥市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内涵。如何为跨区域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服务,成为合肥市场监管局目前的主攻课题。
企业开办审批服务一体化。2018年9月底,长三角科创走廊九城市率先探索跨省市“一网通办”,对企业办理频率较高的事项,实行"一地认证、全网通办",企业可以通过"一网通办"窗口实现30种证照的异地办理。从G60九城市到长三角城市区域,通过统一受理标准、统一办事流程、统一材料规范,实现了九城通办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综合服务窗口规范化、政务数据共享信息化,引导企业通过“一网通办”窗口办理异地营业执照,推动九城市企业共享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果。
实现跨省异地领照一体化。2017年7月7日,我局研发了全国首台商事登记自助证照一体机,创造性地解决了跨区域业务一体化和异地通办等难点堵点。2018年12月7日,我局将全国首台跨省异地通办商事登记全业务自助一体机送至上海松江,通过该设备,上海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到合肥投资的公司,都可在上海松江完成工商登记全业务全程实时在线办理,并现场自助打印合肥市营业执照。自助一体机跨区域落户的实际应用,标志着异地申请营业执照不再需要等待异地邮寄,打通了异地办照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优化了长三角营商环境。
长三角“一网通办”“全覆盖”。我局先行先试,积极向G60联席会议办公室申请,将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纳入“一网通办”试点单位。11月7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合肥高新区综合服务窗口正式运行,成为G60九城市首个区级窗口。目前“一网通办”工作已在全市13个县市区全面推开,合肥市在九城市中率先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受理窗口下沉至全部县区。截至目前,全市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件347户,咨询服务818件。
70年来,一代代市场监管人勇立改革潮头,谱写发展新篇。下一步我局将对标先进城市,“比”、“学”、“赶”、“超”,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把责任和使命勇担肩头,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编后:70年春华秋实,回望过去。市场主体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历了以下历程。
在经济体制改革萌芽和展开阶段,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 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期间,以“小刘瓜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敲开了合肥市个私经济发展的大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 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营造制度环境。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期间,合肥市涌现江淮、荣事达等一大批优秀知名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市场监管部门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带动和促进就业。积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市场主体结构日益优化。
相关文章
- 10-30前三季度安徽省工业效益增速跃居中部第一
- 12-04合肥市首个跨境孵化基地结缘德国“工业4.0”
- 04-10青春来袭奇瑞艾瑞泽5安徽区域上市
- 01-27【安徽省两会发布⑥】五年来财政综合实力迈上
- 07-31安徽省布局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11-28奇瑞与巴西销售商CAOA合作布局全球战略
- 05-25桃花工业园:一个县办省级工业园的转型路径
- 08-292014成都国际车展江淮瑞风S3线下首发
- 10-20开瑞K60官图曝光10月28日开启预售
- 10-31安徽省通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