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吴明 >

角力全球创新合肥高新区承载国家使命

时间:2018-07-30 16:01来源:未知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张骅
合肥高新区中德创业园中的智慧能源运营管理平台 导读:4月27日,合肥高新区受科技部火炬中心邀请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工作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会议宣布将


合肥高新区中德创业园中的智慧能源运营管理平台

导读:4月27日,合肥高新区受科技部火炬中心邀请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工作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会议宣布将合肥高新区和广州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至此,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和示范单位扩大到10家,标志着合肥高新区进入全国创新发展大格局,向国家创新网络枢纽和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奋进。
 
角力世界一流合肥高新区恰逢其时
    合肥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高新区,经过27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合肥高新区连续四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方阵。2017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实现30%上的爆发式增长。园区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超27000家,较上年新注册企业8013家。全年园区培育国家高企806家,上市企业2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9家;R&D占GDP比重达7.9%;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69个,各类科技孵化平台91个,孵化总面积超320万平方米。当年专利申请数13496个,专利申请授权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发明专利7729个,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13件。
    1988年伴随着国家火炬计划的启动实施,合肥市结合自身科教与创新优势,当年筹建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今年已经整整30年。1991年合肥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10年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2017年承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建设,作为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代表国家全面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旨在打造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先锋园,具有国际前沿的科技产业、高端引领的资源服务、多元开放的文化制度等特征。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将硅谷、新竹、索非亚等国际著名科技园区作为坐标系与创新发展的赶超对象,试点建设单位将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城市主力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按照国务院部署,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06年发布《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确定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西安、武汉东湖和成都等6个国家高新区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2015年,科技部召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工作座谈会”,杭州、苏州工业园纳入建设体系,建设体系扩大至“6+2”。这次将合肥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恰逢园区良好发展势头。
    合肥高新区管委委主任宋道军认为,过去十年是合肥市和合肥高新区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肥高新区将坚定不移地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紧紧抓住城市大工业、大交通的发展“风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以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催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努力成就“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之路,以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四大举措彰显创建世界一流园区活力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合肥重要讲话精神,拉高标杆、提升站位,适时提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宏伟目标,作为“三次创业”的核心任务。我们提出了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内涵是要在“十三五”乃至稍长时期内,用占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集聚数万家科技企业,培育占全省1/3以上的高科技上市企业、1/3以上的财富百强、1/3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以上的创新型人才等;建成国际化、森林化、花园化、低碳化的美丽园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各类发展矛盾有序化解,园区、企业、居民和生态和谐相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合肥高新区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构建完善创新生态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成果。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强化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涵盖“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其中,基础核心科学平台由全超导托克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构成,主要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研发重大变革性技术。产业应用创新平台由离子医学中心、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应用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构成,主要围绕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开展系统性应用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由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场化共享开放平台构成,主要任务是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藩篱,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合肥高新区大力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努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动能激活将三类平台有机联系起来。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一方面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在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提升到70%的基础上,创新提出鼓励高校院所通过许可使用和作价入股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管理改革试点,大力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技术开发契约化、成果转化资本化运作模式, 19家新型产业研究院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运行,孵化高端科研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企业500余家。人才动能激发方面,合肥高新区持续以股权投资方式引进落地具有产业引领力、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对职务发明人实施转化进行叠加奖励的同时,我们鼓励尖端科技人员借道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实施重大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我们积极做好科学家创业的引导支持和跟踪服务。目前,中国科大潘建伟、杜江锋、郭光灿三位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先后在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成立产业化公司。
    二是创新培育模式,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合肥高新区认真总结一、二次创业中产业培育经验,积极吸收先发地区的先进做法,创新提出新兴产业“十个一”培育机制。即:一个发展平台、一个战略规划、一套工作方案、一套专项政策、一个投资基金、一批重点项目、一系列策划活动、一个基地或园区、一条配套产业链和一批新产品技术。我们以“十个一”机制为工作推进抓手,公共安全、光伏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在高新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早在2013年,合肥高新区总结产业发展内在联系,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无中生有”提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出台IC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工作方案和专项扶持政策,市区两级分别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进联发科技、北京君正、台湾群联等重点项目,孵化培育宏晶微电子、芯綦微装、富芯微电子等内生项目,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集聚各类集成电路企业129家,其中设计企业约占全国的1/6。2017年,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完成营收235.6亿元,复合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中国声谷”是全国唯一的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产业基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将“中国声谷”建设纳入省部合作事项,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成立规模50亿元的中国声谷产业基金。同时,合肥高新区通过组建专职机构、联合科大出台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举办全球1024开发者大会和中国(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广泛提供城市应用场景等工作,全力支持“中国声谷”发展。目前,“中国声谷”已集聚企业超200家,实现产值510亿元,将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三是汇聚创新要素,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创新创业始终是国家高新区永恒不变的任务。合肥高新区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小题大做、上下链接”的工作思路,推进空间载体、科技金融、人才智力、政策扶持、活动氛围等多个链条融合贯通,形成创新生态体系闭环。去年,合肥高新区双创生态体系建设信息专报两次获得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双创载体方面,园区建有91个双创载体空间,孵化面积320万平方米,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社区”的全程双创载体链条,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双创主体提供空间载体。科技金融方面,园区将打造基金集聚区作为推进双创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增信背书、风险共担等方式,设计开发青创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等“八大双创金融产品”。政府参控股基金23支,招引社会基金超百支,总规模约1600亿元,打造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近三年,投资支持企业695家,其中8家上市或被上市公司并购,21家企业登陆新三板。人才智力方面,园区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为全球人才集聚提供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最优越的生态环境。近三年,通过“江淮硅谷”、名校引才等工程,集聚各类人才约3万人,80%以上高端人才布局在新兴产业;采取“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模式,年均培训主导产业技能工人6000人次。活动氛围方面,打造区域双创活动品牌“合创汇”,搭建创业者与创业导师、企业家与金融家、双创群体与园区政府直接沟通对话平台。2017年举办活动378场,超过350支创业团队、2000余创业者、150家投资机构踊跃参与,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崇尚创造的创新创业文化蔚然成风。政策扶持方面,围绕“产业”、“创新”两大主题和“人才”、“金融”两大支撑,打造支持双创发展的“2+2”普惠政策体系,专门出台了《支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对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科技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优化全方位服务环境。2017年,投入财政资金15.6亿元,惠及4600多家企业。建设“合创汇”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开设合创券、政策通、房源汇、金融超市、双创活动五个板块,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成长和政策服务数据汇集互通。
    四是争取外部支持,夯实一流园区建设基础。我们提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想法,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2017年,合肥高新区重点围绕争创建设短板,加强创新改革路径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安徽省、合肥市高度重视合肥高新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工作。安徽省将合肥高新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纳入省部会商事项;合肥市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创建工作纳入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规划和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肥市统筹研究高新区扩展空间,以此解决高新区发展空间受限问题;明确在高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下放93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权,探索设立综合审批局。积极利用全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突破点,实行“一章通办”,优化营商环境。
 
五大计划引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今天,合肥高新区与全国其他9家国家高新区一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2035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行百里者半九十。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同样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宏观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坚持问题导向、短板意识,坚持系统设计、谋定后动,坚定信心、集聚资源,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坚持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加压奋进。
    总体而言,围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制定“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三步走战略,立足“科学中心核心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改革示范区、国际新城先行区”四大定位,实施“创新尖峰攀登、未来产业领跑、领军企业跃升、开放融通拥抱、改革突破护航”五大行动计划,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实施创新尖峰攀登计划,推动自主创新能力跃升。全力以赴做好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加快中科大高新校区建设。依托国家科学中心,承担一批国内外重大科学计划,催生一批占领世界前沿的领跑性技术和原创性成果;新建一批面向市场需求的世界级新型研发机构,组建高层次未来实验室,培育孵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集聚一批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尖端科学人才,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硬科技创业。
    二是实施未来产业领跑计划,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聚焦新经济,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国际前沿产业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跨界融合创新、高成长市场主体培育,形成填补国内空白、影响世界的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实现科技研发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代表世界最高水平。不断扩大“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的品牌效应,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为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构建城市级试验场。
    三是实施领军企业跃升计划,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围绕硬科技创业和前沿技术创新,推动双创载体和服务升级,持续激发创业活力,努力形成“尖端技术顶天立地,自主创新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特色需求,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瞪羚企业群、独角兽企业群、上市企业群,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平台生态圈,培育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大公司。加快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等领域创新服务,做精做深“合创汇”服务品牌,营造更易涌现爆发式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
    四是实施开放融通拥抱计划,打造全球创新网络枢纽。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布局,扩大双向跨境开放创新,建设好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侨梦苑、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开放平台,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努力打造全球创新要素互联互通的关键枢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塑造国际化的现代城市形象和科技文化氛围,丰富高端教育、医疗、居住资源配置,打造国际化现代科技新城。
    五是实施改革突破护航计划,释放园区跨越发展新活力。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政务服务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以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市场开放、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探索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为区域创新改革提供更多合肥高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