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一项目入选“国”字号典型

时间:2025-11-19 22:0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刘文静本报记者彭
通讯员 刘文静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曾经的矿楼成了教学楼,食堂里吃饭的人从矿工变成了大学生!初冬傍晚,曾在安徽省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原谢一矿工作20多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老矿工牛发彬,与家人漫步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春申湖校区旁,望向校园内矗立的蓝色井架,他的眼里满是感慨。 从矿车隆隆到书声琅琅,这一转变,源于企业的创新实践:将原谢一矿深部井
通讯员 刘文静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曾经的矿楼成了教学楼,食堂里吃饭的人从矿工变成了大学生!”初冬傍晚,曾在安徽省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原谢一矿工作20多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老矿工牛发彬,与家人漫步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春申湖校区旁,望向校园内矗立的蓝色井架,他的眼里满是感慨。
 
  从“矿车隆隆”到“书声琅琅”,这一转变,源于企业的创新实践:将原谢一矿深部井地面建筑设施改造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春申湖校区。如今,承载着这份“新旧对话”的“谢一矿地面资产改造建设职教校区”项目,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典型案例》,书写了资源利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答卷。
 
  时针拨回2017年。受国家去产能政策影响,彼时的谢一矿深部井完成历史使命关停退出,留下了包括工广面积约573亩、地面建筑190余栋的闲置资产。如何有效盘活资源?企业犯了难。而当时的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虽在抢抓职教大发展机遇,却苦于办学面积不足,发展受限。2022年底,双方打破壁垒、精准对接,“废弃矿山+高等教育”模式被敲定。
 
  将“生产基地”改造成“教育基地”,并不简单。谢一矿深部井作为大型煤矿,地面建筑均按照煤矿生产、办公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与高校建设需求差距甚远。“在改造初期,企业和学校对矿井原建筑是否具备教学场所改造条件存在不小分歧。”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经营管理部资深主管刘永好表示。
 
  为解决此问题,双方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勘测和改造技术论证,编制了改造方案。方案以“绿色”为核心标准,通过“封闭式清运+土壤修复技术”清理后场堆场,新增绿化37余亩;修缮治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最大化复用原厂房、办公楼作为教学楼,减少建筑垃圾。就连运煤铁轨都将被改造成校园小径,供师生观景写生。“连带着周边环境都更好了,大家都爱来这儿转转!”牛发彬笑着说。
 
  如今,校园内各类场地设施一应俱全,现有在校学生5000余名。“我们改造优化矿井原有设施,联合合肥海尔、安徽科比特等行业标杆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与低空经济领域人才需求,不断深化淮河能源订单班培育模式,效果很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朱云辉介绍。
 
  “与普通教学楼相比,利用矿井原设备改建的实训基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对接。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煤矿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春申湖校区综合办主任戴勇说。
 
  这场“点石成金”的改造,成功盘活原谢一矿约6.8亿元土地及地面建筑资产,减少工程建设成本约8亿元,生动践行“以存量促增量”。改造后校园可扩大招生规模,有效缓解地方职业教育供需矛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从“因矿而生”到“因校重生”,此次转型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和安徽省国资委关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决策部署的成效缩影。既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安徽“大资产”统筹管理的实践样本,更诠释了矿区修复利用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为资源枯竭型企业和关闭退出矿井盘活存量资产点亮了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