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郑万全(61):全能哥哥,别样情结

时间:2025-10-08 23:11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明骅英
作者:明骅英 蚌医毕业赴乡野,医德医术两相绝。仁心赢得百姓赞,口碑如碑矗山巅。弟弟郑万全笔下这首质朴小诗,生动勾勒出兄长郑万源的从医一生。今年86虚岁的郑万源,自1966年从蚌埠医学院毕业起,便始终扎根农村医疗一线,以精湛医术为笔、高尚医德为墨、执着坚守为纸,在乡野间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医者传奇。 在安徽无为的乡邻口中,郑万源是公认的美男神医。
作者:明骅英
  “蚌医毕业赴乡野,医德医术两相绝。仁心赢得百姓赞,口碑如碑矗山巅。”弟弟郑万全笔下这首质朴小诗,生动勾勒出兄长郑万源的从医一生。今年86虚岁的郑万源,自1966年从蚌埠医学院毕业起,便始终扎根农村医疗一线,以精湛医术为笔、高尚医德为墨、执着坚守为纸,在乡野间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医者传奇。
 
  在安徽无为的乡邻口中,郑万源是公认的“美男神医”。这份“美”,远不止于外在仪表,更源于他由内而外的卓越——既有音容语态的亲和之美,更有医德、医风、医技与为人处世的高尚之美。同行李保成曾由衷赞叹:“他的诊疗话术,堪称行业教科书。”面对后辈与同行,郑万源向来倾囊相授,手把手带教、不厌其烦指导,直到对方完全掌握诊疗要点才放心。这份毫无保留的热忱,让他成为基层医疗领域的“传灯人”,为农村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能扎根、善服务的实用型医疗人才。
  作为科班出身的蚌医毕业生,郑万源本有机会进入城市大医院,坐拥更优渥的待遇与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但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农村。从毕业那天起,“服务农民”四个字,便深深镌刻进他的人生信条。身为副主任医师的他,曾先后在无为县进修外科、赴安徽医科大学进修骨科,同窗们纷纷奔赴各大城市医院时,他却选择留在乡野。以精湛医术服务农村百姓,年过八旬仍坚守岗位、全年无休,这样的执着与坚守,在中国基层医疗领域实属罕见。
 
  在无为行医的数十载春秋里,郑万源结合农村实际,凭借丰富经验与创新思维,摸索出一套“简、便、廉、验”的诊疗方案——既能适配不同经济条件患者的需求,又能高效解决农村常见病症。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凭借扎实功底,可独立完成二、三类外科手术,不仅赢得本地百姓的深度信赖,连外省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凭借在基层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曾荣获原国家卫生部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万例手术无事故”大奖,还多次当选安徽省人大代表。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他对农村医疗事业矢志不渝的赤诚付出。
 
  退休后,多家城市大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优厚待遇与福利,郑万源却再次婉拒。他与弟弟郑万全一道,坚持将医院与医疗团队留在农村,“农村最缺为民服务的好医生”,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他坚守初心的生动写照。如今86岁的他,仍是医院门诊与住院部的“顶梁柱”,即便每日接诊患者络绎不绝,也从未有过片刻停歇。“八十六岁在上班,每天病人看不完。上班从来不休息,烟酒赌茶都不沾”,郑万全的诗句,精准描绘出老人最动人的日常——没有安逸闲适的退休生活,只有日复一日的接诊、问诊与手术,用行动践行着“兄弟矢志医天下,一口气在不停诊”的铮铮誓言。
 
  郑万源的“全能”,远不止于医术层面。生活中的他,是位多才多艺的长者,胡琴、笛子、琵琶、箫等乐器样样精通,悠扬旋律响起时,总能让人感受到他骨子里的儒雅气质;待人接物间,他始终温和谦逊,接诊时必先展露微笑,共事多年的人从未见过他动怒。“眼耳目聪,头脑清明,盘点天下,农民在心”,他将对农民的牵挂融入每一次问诊,把温暖关怀刻进每一句叮嘱;即便在日常饮食中,他也保持着良好习惯,食不言、语温和,与人相处时常躬身致意。“四季如日月,说话如春风。做事象翡翠,冬夏取秋分”,如温润玉石般的品性,让他成为身边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榜样”。
  这份温润与担当,或许源于成长岁月中的历练与沉淀。郑万源的家庭命运多舛,大伯郑业松早年离世,无儿无女的大妈张忠兰主动承担起抚养他的重任,靠打工谋生,一路支持他完成学业、考上大学,才有了他后来的从医之路。父亲郑业贵与母亲鲁其贵共育有六个子女,长兄郑万年14岁时帮邻居拉牛,不幸被牛角刺中头部,因破伤风离世。这份痛失亲人的伤痛,让他更早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弟弟郑万本、郑万德各怀一技之长,其中郑万德还曾因救火身受重伤。家人间的互助扶持与责任担当,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坚守初心的精神底色。
 
  从风华正茂的蚌医学子,到满头华发的乡村医者,郑万源用一生时光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他不追名、不逐利,将最美好的年华、最精湛的医术,全部奉献给了挚爱的农村医疗事业;以“不肯到城市当医生”的别样选择,默默守护着乡野百姓的健康福祉。他就像乡野间的一棵苍劲大树,根系深扎土地,枝叶庇护众生,既是弟弟郑万全心中无可替代的“全能哥哥”,更是无数农村患者眼中最可靠的“健康靠山”。
 
  郑万源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传记的范畴,成为无数基层医疗工作者的精神缩影。他让我们看到,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大地,有这样一群坚守者,以热爱为帆、以责任为桨,搭建起守护百姓健康的“长城”。而他身上闪耀的医者精神、担当精神与奉献精神,更如一束不灭的光,照亮着更多人投身基层、服务民生的道路,也让“扎根土地、为民服务”的信念,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坚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