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师恩如炬,照亮我逐梦前行路
时间:2025-09-15 21:48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代宜喜
作者:代宜喜 恭喜代老师,您的作品又见报了!代兄,您笔下的文字自带辨识度!代总,啥时候到基层给俺们传传经?每当同事们围绕写作与我闲谈,总会想起年少时提笔就发怵的自己。如今常有稿件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这份成长的背后,是对一路走来诸位师长最深的感恩从校园恩师到职场良师,他们给予的微光,汇聚成我人生路上的炬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未进过
作者:代宜喜

“恭喜代老师,您的作品又见报了!”“代兄,您笔下的文字自带辨识度!”“代总,啥时候到基层给俺们传传经?”每当同事们围绕写作与我闲谈,总会想起年少时提笔就发怵的自己。如今常有稿件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这份成长的背后,是对一路走来诸位师长最深的感恩——从校园恩师到职场“良师”,他们给予的微光,汇聚成我人生路上的炬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未进过幼儿园的我,9岁才上一年级。整个小学五年,贪玩是我的“标签”,成绩稳居班级末尾。转机在五年级上半学期出现:家门叔爷张老师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既看出我学业落后,又留意到我家中窘迫。课下,他常笑着鼓励我说“读书是农村娃最好的出路”。在他的呵护下,当年全班55名学生仅5人考上初中,我以最后一名的成绩,抓住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升入初中,面对骤增的课程,即便拼尽全力,第一学期总分仍在下游。第二学期,姥姥村的“表舅”李老师成了我的语文老师。他没因“差生”标签轻视我,反而看出我肯学的韧劲——放学后常留我“开小灶”,还提醒我“笨鸟先飞,方法对就不怕赶不上”。可在农村学校应届生升学难的年代,我还是中考落榜了。
得知成绩那天,我蹲在教室角落红了眼,李老师第一时间找到我:“别灰心!你基础差但能吃苦,再复习一年,肯定能考上!”在他的劝说与其他老师的帮带下,我踏上复读路。为不辜负期待,我天不亮就背单词、做习题,深夜还在汽油灯下整理错题。最终,在老师们的辅导与自己的追赶下,我勉强考上市级中专,迈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中专校园里,我因年龄稍长、表现尚可被推选为班长,可面对《琵琶行》这类长篇古文,我仍犯了难——课文长、生僻字多,班里多数同学都背不下来。教语文的孔老师定下规矩:没背掉的同学,要逐个到讲台前当面背。我把课文抄在小本子上,课间、饭前、睡前都在记,不懂就追着老师问。终于,我在规定时间内站在讲台前不太流利地背完古文,孔老师紧绷的嘴角缓缓扬起——那笑容,成了我后来面对困难时的温暖力量。
中专毕业后,我搭上全国最后一批包分配“末班车”,从“校门”走进“矿门”,近一个月准军事化集训后,我正式上岗成为中煤新集公司井下一线职工。每天面对漆黑的井下巷道与重复的作业流程。直到队领导找到我:“你是学校分配的高材生,矿上有发稿任务,你试试写稿投稿?”可真正提笔才发现,职场写作与校园作文截然不同,试着写了几次,稿件要么内容干瘪、要么语言苍白,连自己都不满意。队领导看出我的窘迫,递给我几份《淮南日报》《安徽日报》:“多看看别人怎么写的,把咱们井下的大干快干的实事讲真、写活。”
从那天起,我与写作真正结缘。那时没有手机查资讯,我就把报纸带在身上,工作之余逐篇品读,总会想起上学时老师说的“为文如造房,凤头亮眼、猪肚饱满、豹尾有力”。我开始把井下的故事写进稿子里,渐渐地,我的稿件不再空洞,《杨道伍和他的三辆车》等作品被《中国煤炭报》等多家媒体采用,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心里总是暖暖的。
后来,矿宣传部门招聘专职宣传员,在队领导与师傅们的鼓励下,我报名应聘。通过“笔试+面试”选拔,我顺利入围。为抓住机会,我白天跟着宣传师傅跑现场刷标语、下井学摄影、与一线矿工聊采访,晚上抱着《好稿如何写到位》等新闻写作书籍恶补理论,从消息、通讯到评论,每种文体都反复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师傅请教,他们从不藏私,把经验悉数相授。在这样的“训”“练”结合中,我慢慢褪去青涩,在实干中经风雨、长本领。
再后来,公司总部有大型宣传活动时,我常被借调支援。记得一次参与“全国矿山技能救援比赛”专题报道,为拍出有冲击力的照片,我跟着参赛选手在狭窄巷道里握着相机穿梭,记录他们额头的汗珠、粗糙的手掌;为写出有深度的稿件,我采访十几位老矿工,听他们讲安全生产的故事。那次报道不仅在省市媒体刊发,还得到公司领导肯定。不久后,公司党委宣传部招聘,我再次成功入围。在这里,工作标准更高、时效更快、压力更大。正是这样的磨砺,让我的写作与摄影技术突飞猛进,不少作品登上《安徽日报》主流媒体,有的图文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如今,我已年近半百。回望来路,从农村娃到企业宣传骨干,每一次跨越、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师长们的帮扶。他们中,有校园里三尺讲台育桃李的老师,也有职场上手把手教技能的“师傅”;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壮举,却在我遇难题时帮我破解,迷茫时为我引路,受挫时给我力量。正如韩愈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份师恩,早已刻进我心里。
现在,每当有新同事加入宣传团队,我总会想起当年老师们的耐心与包容。我会把多年积累的写作技巧、采访经验、摄影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帮他们改稿件时,像孔老师当年教我那样逐字批注;带他们跑现场时,像队里的宣传老师那样,教他们挖掘故事细节。有人问我为何如此用心,我总说:“当年我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成长,如今把这份温暖传下去,就是对师恩最好的回馈。”(作者单位:中国中煤新集公司宣传部)
作者简介
代宜喜,安徽淮南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供职中国中煤新集公司宣传部。长期从事煤炭、电力和新能源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在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的同时还笔耕不辍,详细记录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自身平凡生活点滴趣事。有百余件作品散见于《中国电力报》《中国能源报》《中国煤炭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等。
相关文章
- 09-24【合肥五年看点】合肥高新区产业集聚激活内生
- 09-07中铁二局四公司某项目部多举措开展“质量月”
- 12-14祁南矿200余名矿工共享健康教育“大餐”
- 02-18抗击疫情雷鸣科化五老职工展现硬核力量
- 06-26祁南矿保运区运转队安全月里开启突击性技能“
- 07-25天马山矿业开展“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
- 01-01钱营孜矿举办“清风钱营”廉政文化系列作品展
- 12-31合肥经开区多措并举调解劳动者“烦薪事”
- 11-29【中煤新集故事】谁是师傅,谁是徒弟?
- 05-23芜湖市非煤矿山应急救援演练在无为华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