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科技赋能,合肥城市安全发展成为全国样板

时间:2022-09-14 23:1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吴明彭学英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9月14日上午,合肥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有长在合肥这十年新闻发百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合肥新篇章科技赋能城市安全发展成为全国样板。今年1-8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53起、同比下降19.9%,死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9月14日上午,合肥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有长在“合肥这十年”新闻发百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合肥新篇章——科技赋能城市安全发展成为全国样板。今年1-8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53起、同比下降19.9%,死亡149人、同比下降24.7%,未发生较大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呈稳定向好态势。
 
  深化改革,勇担应急管理新使命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部署。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合肥市应急局整合了9个部门、5个议事协调机构的13项职责。
 
  统一推进安全生产、消防、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建全了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制度,体现了“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根据“三定”方案,科学设置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救灾减灾、火灾防治、防汛抗旱、矿山、危化品安全监管等内设处室14个。
 
  推进班子、机构、职能和队伍的融合,避免“叠床架屋”,真正实现“1+1>2”的“化学反应”,把分散体系变成集中体系,把低效资源变成高效资源,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建立了联合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
 
  及时调整市应急委、市安委会、市减灾委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按照实体化运转要求,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引领融合。积极推进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完善执法体系,强化执法力量,成立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执法队伍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强化执法为抓手,始终坚守安全生产基本盘不放松,为开启应急管理事业全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探索安全发展新路径
 
  合肥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广泛采用新方式、新手段,为城市安全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探索打造城市全域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4座在用和7座停产的尾矿库全部安装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及时预报预警。
 
  打造“一个平台、一张网”,建设接入各类视频探头10.6万余路,人像卡口资源5273路,WIFI等电子轨迹采集设备3.6万路,搭建了全市统一的视频综合应用平台和视频专网,30多个部门实现共享应用。全市28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3704台运输车辆实现科学、智能管理,实时定位和监控,最大限度减少违规运行发生。建设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布设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城区人口密集区和高风险区域监测全覆盖。
 
  印发城镇燃气管网等6个监测预警响应工作规程,实现城市生命线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合肥市推进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的做法,已在全国推广。
 
  勠力同心,打好抗洪救灾主动仗
 
  2020年汛期,合肥市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全市95.1万余人受灾、23.9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
 
  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抽调40余名骨干力量,充实到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各工作组,迅速建立了24小时值班值守和信息汇总报告制度,精准分析研判雨情水情险情,为指挥部决策提供支撑。先后组织干部群众2400余人防守无为长江大堤;参与调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7980人,在打赢“巢湖保卫战”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指挥市水上救援队等45支专业救援力量,参与受灾群众搜救、转运和险情处置。突出救灾救助保障,紧急采购帐篷1000顶、折叠床1.54万张、各类被褥13.3万床,全市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3.6万人,累计集中安置3.6万人。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共重建房屋897户、2593间,维修加固4599户、14420间,让95.1万多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面对梅雨期、降雨量、巢湖水位、巢湖蓄水量“四个历史极值”,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做到了“四个没有”,即全市没有发生人员因灾伤亡、没有出现重要堤防损毁、没有重要基础设施受到冲击、没有重点工作受到影响,取得了首战特大洪涝灾害的全面胜利。
 
  责任为要,开创安全监管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2021年8月,合肥市及时调整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建立了书记、市长“双主任”制度。
 
  制定了《合肥市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办法》《合肥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将安全生产职责纳入部门“三定”方案;修订安全生产职责规定,更新部门权责清单,推进安全责任清单化管理。
 
  坚持高站位部署、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对照评价细则,将47项创建指标细化成158项具体创建项目,建立了周汇总、月调度、季通报制度,适时跟踪创建任务落实情况,销号管理,硬核推动创建工作落实。着力推进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全市共培育各类企业300多家,年产值突破36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成为首批国家应急产业发展示范园区。
 
  持续开展了百日除患铸安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攻坚行动、“1+5+N”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排查整治各类隐患17.9万项,其中重大隐患258项。今年以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市累计检查生产经营11.8万家,排查隐患13万条,整改率92.6%,执法立案2087起。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六十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百日行动”。
 
  对一些新情况、新业态导致的新风险及时研判,推动开展了我市自建房、燃气等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突出安全生产执法,扎实开展“利剑”系列执法行动,采取精准执法方式,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扎实推进,突显安全宣传新成效
 
  深化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强化日常执法检查中的宣传工作。
 
  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2021年4月份,市安委办印发《合肥市安全宣传“五进”两年攻坚行动方案》,全市累计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1.02万场、受众105.32万人。强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鼓励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开设安全选修课,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将安全宣传纳入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中。
 
  规划市级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合肥科技馆新场馆内设置“安?危”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置多安全主题区,涵盖60余方面内容。打造市级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十四五”期间,拟建成3个市级安全应急主题公园。首个主题公园8月在蜀山区四季花海公园建成。持续推进全市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每个县区至少建设应急安全主题公园10个、文化长廊5个、科普体验馆或警示教育基地2个的工作目标。
 
  积极营造安全氛围,突出“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月全国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开展系列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广播电视、公交、地铁车载TV、电梯、社区、公共场所、街头电子显示屏等有关媒体持续滚动播放安全微动漫视频,在小区、车站、码头、商场、景区、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高速路口、过街天桥等醒目位置广泛张贴或悬挂宣传横幅,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
 
  十年起宏图,而今从头越。合肥市将不断强化事故灾害防范应对,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忠诚尽职、担当尽责,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当好合肥高质量发展“守夜人”。
 
  编后:近十年来,合肥在安全发展上,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首战全面胜利,在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亿元GDP死亡率由2011年的0.122下降至2021年的0.029,下降比例为76.2%;事故死亡人数由2011年的444人下降至2021年的334人,下降比例为24.8%;较大事故起数由2011年的7起下降至2021年的1起,下降比例为85.7%。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为全国唯一省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