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深化商事改革,合肥市以服务助市场主体走深走实

时间:2022-09-08 19:31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张骅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市场主体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9月6日,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主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实力日渐壮大,经济发展活力愈发充沛。2019年、2021年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张骅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市场主体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9月6日,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主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实力日渐壮大,经济发展活力愈发充沛。2019年、2021年,合肥市商事制度改革、公平竞争审查两项工作,分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改革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十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先后实施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企业年检制变年报制、营业执照“三证合一”到“数证合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注册登记权限不断下放、“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码”等一系列改革,降低准入门槛,精简办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释放改革红利。“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十三五”以来,全市市场主体户数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成功迈入市场主体超百万城市行列。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5万户,是2012年的4.8倍,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40万户,是2012年的4.9倍。市场主体日益成为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基础,为我市经济行稳致远积累了最可信赖、最可预期的战略资源。
  科技赋能,许可审批更加便捷
 
  十年来,合肥市牢固树立智慧监管新理念,打造智慧监管新模式,向科技要生产力、求效益化。以市场主体开办集成化、高效化为目标,持续升级“一网通办”系统,延伸“电子登记”方式,启用“微信扫码”签名,推广“电子执照”应用,着力打造“全天候不打烊”“全流程不见面”“全环节不接触”的行政审批“合肥模式”,成功入选全国2020年“智慧监管”典型创新十大案例。
 
  将市场主体退出作为全生命周期重要一环,持续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通过一窗通办、部门协同,压缩流程、减短时间、提高效率;全面优化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涉企许可审批事项,打好“即受即办+现场核查+联办事项+备案系统”线上线下组合拳。
 
  截至今年8月底,市场主体“全程网办”登记量达到40万户,“智能审批”办件率达到90%以上;优化调整163项“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由2012年的22天压缩至现在的1.73天。“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智慧化的登记制度、便捷化的政务服务,厚植了发展土壤,增强了活力韧劲。
  包容审慎,公正公平日益彰显
 
  十年来,合肥市加快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动态调整“一单两库”事项清单,纵向实施系统内随机抽查,横向组织跨部门联合检查。截至今年8月份,完成随机抽查81703户次、部门联查9784户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监管方式减少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密切了政企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建设不断迭代升级,在全省率先制定系统、全面的《支持市场主体创业发展六项清单》,自2020年10月始,累计办理容缺审批事项5007件,作出不予处罚决定334起、从轻或减轻处罚2160起,减免罚金3724万元,办理信用修复撤下行政处罚信息1119条,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40381户次,有效固化政策利好,彰显亲清监管。
 
  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县两级政府全覆盖,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落实分级审查、引入第三方评价等有效机制,打破“区域小市场、内部微循环”。自2012年以来,累积审查、清理政策文件(措施)12000余件,修改调整100余件,废止50余件。通过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
  服务至上,助企发展走深走实
 
  十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聚焦其“烦心”“焦心”“操心”事项,及时制定出台助企发展的“称心”政策、“走心”举措。
 
  统筹政银联动,在全市合理布设银行代办点144处、全自助一体机51台、终端查询设备160台,开通咨询热线23条,增设线上“导办员”、线下“店小二”,做到“不打烊”“家门口”“心贴心”,“就近办”模式打通了注册登记的“最后一公里”,为创业主体提供了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政务服务;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系统第一时间出台加强疫情市场监管10条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8条意见、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18条政策等一揽子举措,政策兑现一份不少、要素支持一家不落、纾困解难一刻不等。
 
  坚持特事特办,为全市18家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开辟审批备案绿色通道。发挥局属技术机构服务优势,为企减负免单,累计为4007家企业和单位检校计量器具392622台件、红外测温仪19348件,免收费用5277万元。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融合长三角G60“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全力打造“线下一窗”“线上一网”,在合肥市域全覆盖基础上,逐步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间“跨城联办”“跨省通办”。截至今年8月底,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共办件367件,提供咨询服务3100余次。助企抗疫显温情、融合发展不懈怠,合肥服务、“和”意满满。
  创新创造,知识产权飞跃发展
 
  十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知识产权作为市场经济运行和服务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软实力”,助力提升营商环境“硬指标”。
 
  将培育高价值专利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在全省率先出台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聚焦科技领域和战新产业,修订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创造不断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截至2022年6月底,合肥市有效发明专利48156件,是2012年的14.6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1.39件,是2012年的11.76倍。获得中国专利金奖6项、银奖4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项。
 
  高位出台《合肥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行司对接、行刑衔接工作机制,逐步构建“严大快同”保护体系。获批建设安徽省首家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区域专利申请驶入快速审查通道,截至目前,358件专利申请获得《授予专利权通知书》,授权周期平均缩减85%以上。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聚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地标产业,以获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为契机,及时出台《合肥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3)》和配套政策,在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证券化融资、质押融资等方面成功“破题”,推动“知产”变“资产”,让创新型企业创新更有底气。
 
  自2020年以来,累计办理专利、商标质押贷款394笔44.85亿元。先后发行第一单、第二单证券化产品,助企融资2.79亿元。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不断地从“破题起势”走向“勇开新局”,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