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稿 方西屏:淮南谋求破解转型瓶颈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两会专稿 方西屏:淮南谋求破解转型瓶颈

时间:2014-03-08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两会专稿
 
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
淮南谋求破解转型瓶颈
本报记者 张晓梅 张骅 吴明
 
方西屏
 
    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认为,转型升级发展要旨和灵魂,没有质量和效率的发展是伪发展。
    方西屏表示,淮南作为能源型城市,如何在发展中破解转型升级的约束瓶颈,其核心就是加快产业转型,这既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倒逼机制使然,更是长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不能承受之重。2012年淮南用全省6%的能源消费总量生产了4.4%的经济总量。因此,要继续按照深化煤化、重化非煤、强化高新、优化人才的产业转型路径。
    一是坚持不懈打造千亿产业。围绕“三个千亿元”产业,稳定发展千亿的传统优势煤电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培育发展高端非煤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非煤电传统产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年非煤电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升3-5个百分点。
    二是坚持不懈推进自主创新。认真落实“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要求,按照“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主角、政府为服务”的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注重引资、引技、引智三者相结合,深入实施“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全力建好市、高校、院所“1+8”战略创新研发基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超过合芜蚌平均水平,争取省级及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坚持不懈抓好各类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产城一体”的思路,围绕园区定位“准”、主导产业“精”、功能配套“全”、中小企业“聚”,聚力抓好各类工业园区整合,聚力规划建设江淮分水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凤台现代农业科技园、高新区创新研发园以及集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卫星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江淮云”产业园等八个现代农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聚力培育园区主导产业,聚力完善功能配套。特别是在园区发展绩效上,要重点考核园区产业集中度、亩均税收贡献度、投资强度、环境保护度等关键指标,促进各类园区特色发展、差异竞争、产城融合。
    方西屏认为,企业是财富之母、税源之基,稳增长首先要稳企业。去年,淮南市经过努力,新增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两类市场主体近1.4万户,但是所占份额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以说,当前对于淮南而言,转型发展中的最大短板是中小企业,最大难题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扎堆发展、链条式发展,过去四年(2009年至2012年)淮南用每户规模工业企业占地近百亩的代价引进了近200户规模工业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只有不到50%集中在工业园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不能很好地形成集群效应、上下游效应、配套效应。因此,要在服务大企业、发展大项目的同时,深入推进规模工业“双增”计划和民营经济“双万”工程,举力而为开展工业地产招商突破一批,举力而为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倍增”一批,举力而为开展全民创业培育一批,确保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
    方西屏指出,对于淮南来说,无论是发展需要还转型升级,加快投资依然是重要引骞。要紧紧围绕全年千亿元以上大投入的目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在手项目。重点对中安煤化一号工程、陕汽重卡二期、日芯光伏二期、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润敏江生物科技园、中电八所光电产业园、百万平方米级工业地产、凯盛重工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明确节点、明确责任,有序推进、确保工期。
    二是全力保障项目。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机制、督查通报机制、重大项目调度令机制,协调解决项目编制、报批、环评、安评、能评、土地等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重大项目,要进一步推进项目审批改革,巩固“并联审批、互为假设,先行通过、要件把关”模式,绝不能挡道受阻。
    三是全力谋划争取项目。学军省长在会议上指出,今年国家预算内安排的投资有所增加,将加大对能源电力、现代煤化工基地、重大装备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发挥好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平台作用,围绕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每年千亿元大投入,把投向谋清,把项目谋准,把前期做实,把对接工作做细,今年重点要在乙二醇项目、煤制气项目、低热值煤发电等方面拿到路条并开工。确保全年新增千亿元项目储备,确保全年新增省“861”行动计划项目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确保项目实施环境全省最优,确保项目开工率全省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