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晓梅 >

守底线,合肥市金融改革创新迸发活力

时间:2021-01-11 23:0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吴明 张骅 张晓梅
“‘十三五’以来,合肥市主要金融指标接连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位次稳步前移。”1月8日,合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凤玲,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24)
       “‘十三五’以来,合肥市主要金融指标接连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位次稳步前移。”1月8日,合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凤玲,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说,“十三五”期间,合肥市金融工作牢握“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主线,紧扣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按照稳金融、促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业跻身支柱产业
       2015年末至2019年末,累计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545.27亿元,占GDP比重从7.5%升至9.2%,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9.13%;累计实现金融业税收545.86亿元,金融业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稳居10%左右。
       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733.34亿元,增长7.6%,占GDP比重为10.2%,创历史同期新高;2020年1-11月,全市实现金融业税收161.7亿元,占财政收入12.1%,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金融业成为合肥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金融组织体系渐趋完善
       围绕推动传统金融业态与新型金融业态、核心区域金融布局与普惠金融体系协调发展,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品牌亮点。
       金融业态日益健全。全市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信托、证券、保险、期货等多种金融业态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其中:银行机构42家,保险69家,证券2家、分支机构134家,期货3家、分支机构19家,非银金融机构8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1家。
       地方金融组织蓬勃发展。支持正奇金融打造成业态多元、专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以及从事创新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控股平台,创新设立全国首家融资担保行业保障金公司、全国第五家小额再贷款公司,推动全省首笔科技型企业投贷联动业务落地合肥。目前,全市已有正常经营的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164家。
       普惠金融建设持续增强。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建成社区、小微、科技、文化等专业支行近150家、科技保险支公司3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商行、村镇银行、国有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县域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全市融资总量逐步攀升
       推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两力齐发,全市融资规模保持逐步增加态势。
       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15年末至2019年末,全市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11293.75亿元增至17787.31亿元,增长57.50%,年均增速12.0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由9802.31亿元增至15679.22亿元,增长59.95%,年均增速12.46%。近年来,与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围绕合肥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865.56亿元、18264.32亿元,分别占全省32.70%、35.34%,同比分别增长12.97%、15.25%;全市存贷比91.94%,高于全省6.89百分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05%,高于去年同期5.39个百分点。
       直接融资规模跨越式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现直接融资18985.54亿元,年度新增直接融资额从2016年的2342.5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3933.16亿元,增长67.9%,直接融资规模体量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为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建设提速加码
       “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围绕产业集聚和升级,积极引导实体经济对接各类资本要素,切实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推进全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通了融资融智渠道,有力推动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发展壮大。
     五年来,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8家(含4家境外上市公司)。特别是紧抓资本市场“国九条”战略机遇,合肥市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实现井喷式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63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8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81家,其中创新层企业13家,精选层企业1家。截至2020年11月末,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1523家,其中科创板挂牌企业1082家。
       2019年以来,抢抓国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型企业众多的优势,精心下好“统筹”“奖补”“投入”“培育”“协调”五步棋,全面推动科创板上市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有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2020年新增数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
 
金融改革创新迸发活力
       立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定位,优化金融要素供给方式,积极构建“金融+资本”创新体系。
       创新构建担保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持续补充机制,累计投入资金近60亿元;引导银担机构在小微金融服务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全国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4321”政银担体系,自2015年业务开展以来,累计放款17969笔、576.1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设立科技创新贷产品,建立融资担保、财政、银行分担风险合作机制,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投入力度,累计投放8.59亿元、惠及企业237户次。指导市创新投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和首期规模4亿元的国耀科创基金,专项投资于全市各类处于成长期的优质科创企业,并与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基金有效联动,建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以资本力量赋能科创企业发展,目前已投资合肥市会通新材、芯碁微装、劲旅环境、视涯显示等多家科创型企业。
 
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持续巩固“获得信贷便利度”保持全国前列目标,聚力打造“融资不难、融资不贵”高地。财政金融产品扩面提质。
       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特点,持续扩大和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资本与财政、税务、担保、保险等领域合作,设立的续贷过桥资金、税融通等各类财政金融产品已累计为近2.4万户次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逾650亿元。设立注册资本8亿元的民营企业纾困发展基金,股债结合给予民营企业资金支持。信保快贷、中小企业成长贷、支农快贷、文化创意贷等一系列针对性强、费率低的财政金融产品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银企对接合作持续深化。常态化、多频次、广覆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畅通资金供需双方沟通合作渠道,提升银企对接效率。组建“金融辅导队”,构建市县联动的“1+13+X”工作体系,建立工业园区企业、重点项目融资协调推进机制,凝聚合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9年10月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会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作为全国唯一一家“获得信贷”指标牵头政府部门,在会上进行典型发言。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坚决把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作为全市金融工作的底线,筑牢金融风险防控防线。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十三五”以来,先后建立完善各类交易场所监督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等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公安、市场监管、金融等多部门协调配合、职责明确的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处置、化解工作机制。
       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按照“摸清底数、良性退出、取缔打击并举、有序释放风险”工作思路,坚持行业整治和风险处置两手抓、两手硬,实现机构数量和存量规模“持续双降”。
       各类交易场所得到有效整治。扎实推进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行动,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全力推进机构整改。部署开展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攻坚战行动,有序推进文化类、技术产权类交易场所整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