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合肥市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时间:2019-09-11 08:44来源:未知 作者:张骅 张晓梅
大合肥市委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程千宜,在合肥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以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
9月10日,大合肥市委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程千宜,在合肥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以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及省委的改革决策部署,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传统,坚持以改革破难题解新题,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面深化改革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会上,程千宜就合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情况向媒体做了介绍。
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安排情况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合肥市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市委对全市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推深做实。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按照统一部署,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市委书记担任主任。下设9个专项小组,均由市领导领衔负责。制定出台市委深改委工作规则、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和市委改革办工作细则,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重大改革事项决策程序的暂行规定,研究制定改革议题文件报审办理工作办法,建立和完善集体决策、统筹部署、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新闻发布会现场
二是加强系统谋划。准确把握党中央确立的改革目标和方向,立足全市发展大局,按照“承接、提升、倒逼、创新”的思路,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合肥特色、突出精确改革、突出示范引领,科学谋划和布局各领域改革重点,及时编制年度改革工作要点。5年多来,累计部署了900多项改革任务,召开了25次深改组(委)会议,审议了100多件重要改革事项,形成了300多项制度性成果,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三是狠抓推进落实。突出“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始终站在一线,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硬骨头,有力推动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一批重大改革“破题破冰”。加强统筹调度,市委深改委定期审议重要事项,常态化听取专项小组、市直牵头部门和县(市)区情况汇报,压实主体责任;市委改革办注重强化改革任务动态管理,定期盘点,年底对账。抓实改革督察,创新方式方法,既坚决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坚持实绩导向,将改革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注重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来检验改革。
四是积极试点示范。坚持把试点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发挥试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探路作用。5年多来,我市累计承担省级以上重要改革试点任务110多项,不少改革试点已落地生根,示范作用明显。在抓好上级部署的改革试点同时,坚持先行先试,立足合肥实际,积极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的改革探索,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和改革亮点。
五是推广改革经验。注重从改革试点示范和基层创新创造中发现改革典型,总结成功做法。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遴选一批优秀改革案例,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氛围,提升改革影响力。《人民日报》头版曾刊发“合肥加速度谋改革”,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探索”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推深做实情况
——找准改革主攻点,以点带面、攻坚克难
2017年以来,每年都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提拎出来,作为重中之重,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累计实施了17大项全局性牵动性改革。由于时间有限,重点给大家介绍7项改革:
一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2016年6月安徽省“全创改”方案获批以来,合肥市聚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承担的70项主要试点任务已完成66项。合肥继上海之后,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了“2+8+N+3”创新体系,探索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运转,合肥国际人才城投入运行,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离子医学中心、中科大高新园区等一批大项目、大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合肥市主要创新指标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二是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优势,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加入G60科创走廊,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升级扩容。创新开放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四港三区一中心”整合资源、优化功能、提档升级,合肥综保区成为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港成为长江支流航道上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合肥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合肥中欧班列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
三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马合钢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关停,拓展了动能转换新空间。统筹推进“三重一创”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荣膺中国先进制造业重点城市。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条”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10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系列政策,构建了精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4年的828家增加到2018年的21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5%,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新空间不断拓展。
四是持续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坚持“提质、提速、提品、提效”,深入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大建设领导体制,编制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导则,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统筹推动环境提升、老城复兴、新区拓展,规划建设东部新中心、骆岗中央公园、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三十岗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功能片区,着力打造展示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新名片。加快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管+公安+综治”大共治模式,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智慧化。优良的城市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近年来每年新增落户人口超过11万人,2018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加12.2万人,排在长三角第3位。
五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及战略规划(2018-2022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合肥样板”。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挥国有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巢湖召开。出台打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解困新路子,在全国首创光伏扶贫下乡工程,被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
六是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围绕“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三大目标,出台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20条”,编制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把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全国示范。采用DBO方式一次性建成3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创造了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合肥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全覆盖。稳步推进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全力推进巢湖及重点河流治理,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截止今年7月份全市15个国考断面有14个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七是系统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以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抓手,把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作为“书记工程”,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1+8”系列文件,系统抓好深化街区体制改革、加强小区综合治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等8个方面工作,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引领和带动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全面提升。
——扭紧改革着力点,点面兼顾、统筹推进
5年多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为民取向,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一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5年多来,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金融、土地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共推出216项改革任务。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6500亿元。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在信贷、土地、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已经超过90万户。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行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境内上市公司数量(45家)居省会城市第7位。推进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地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5年多来,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农业经营体系、农村综合配套、城乡公共资源要素均衡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共推出84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服务人才引进、鼓励创业落户、优化人口结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97%,5年来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400多家,发展家庭农场近9000家。持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扎实开展农村“三变”、农场承包地“三权分置”等改革,完成1060个村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546个村居“三变”改革。
三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新提升。5年多来,围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共推出57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建立“3+2”清单制度,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加快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程网办”“一件事”办理上线运行,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超99%,获评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覆盖全市的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和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成运行。创新推进编制周转池建设,累计投放编制4800多个,有效解决“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等突出问题。高质量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着力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符合合肥省会城市特点的机构职能体系。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5年多来,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共推出59项改革任务。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国有剧院运营体制改革,开创全省大型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的先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城市阅读空间累计接待读者600多万人次,连续4次入围亚马逊中国发布的十大最爱阅读城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成功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巢湖市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称号,累计313人当选“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
五是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民生保障体现新水平。5年多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共推出151项改革任务。稳妥有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等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探索“警民联调”等基层矛盾化解路径,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创建安全发展型示范试点城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出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提高公办园比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品牌效应加速显现。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被确定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4年的460元提高到639元,完成三大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治等职能整合,实现了“七保合一”。 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六是深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法治合肥建设迈上新台阶。5年多来,围绕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共推出93项改革任务。不断健全人大立法工作机制,累计立改地方性法规26部,废止6部,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达44部。积极打造人民政协“双联双创”履职新载体,创新政协委员履职模式,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推动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的意见。制定出台推进合肥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在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中,合肥连续五年位于第一方阵,连续三年名列中部32个城市第一。
七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合肥书写新画卷。5年多来,围绕建设美丽合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推出72项改革任务。从“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方面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PM10、PM2.5平均浓度连续5年实现 “双下降”,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69天。河(湖)长、林长制责任全面落实,全市共设立河(湖)长 4700 余名、林长 3400多名,一河一湖、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在2018年全省林长制改革创新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出台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八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5年多来,围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共推出98项改革任务。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以中共合肥市委工作规则为总揽,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级党委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意见等14项配套性制度,市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重要岗位交流轮岗,累计交流干部4800多名。出台合肥市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超过90%,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人才新政20条”“人才新政8条”,着力打造“养人之城”,连续2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甲。加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保障,出台衡量政治生态状况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评价、预警和处置“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创新建立“4+3”作风监管模式,加快推进监察职能向乡镇(街道)延伸,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实现对市一级党政机关及市属企事业单位监督全覆盖,努力使群众身边的公职人员都受到严密监督。
最后,程千宜说,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合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安排情况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合肥市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市委对全市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推深做实。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按照统一部署,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市委书记担任主任。下设9个专项小组,均由市领导领衔负责。制定出台市委深改委工作规则、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和市委改革办工作细则,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重大改革事项决策程序的暂行规定,研究制定改革议题文件报审办理工作办法,建立和完善集体决策、统筹部署、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三是狠抓推进落实。突出“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始终站在一线,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硬骨头,有力推动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一批重大改革“破题破冰”。加强统筹调度,市委深改委定期审议重要事项,常态化听取专项小组、市直牵头部门和县(市)区情况汇报,压实主体责任;市委改革办注重强化改革任务动态管理,定期盘点,年底对账。抓实改革督察,创新方式方法,既坚决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坚持实绩导向,将改革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注重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来检验改革。
四是积极试点示范。坚持把试点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发挥试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探路作用。5年多来,我市累计承担省级以上重要改革试点任务110多项,不少改革试点已落地生根,示范作用明显。在抓好上级部署的改革试点同时,坚持先行先试,立足合肥实际,积极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的改革探索,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和改革亮点。
五是推广改革经验。注重从改革试点示范和基层创新创造中发现改革典型,总结成功做法。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遴选一批优秀改革案例,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氛围,提升改革影响力。《人民日报》头版曾刊发“合肥加速度谋改革”,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探索”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推深做实情况
——找准改革主攻点,以点带面、攻坚克难
2017年以来,每年都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提拎出来,作为重中之重,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累计实施了17大项全局性牵动性改革。由于时间有限,重点给大家介绍7项改革:
一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2016年6月安徽省“全创改”方案获批以来,合肥市聚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承担的70项主要试点任务已完成66项。合肥继上海之后,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了“2+8+N+3”创新体系,探索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运转,合肥国际人才城投入运行,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离子医学中心、中科大高新园区等一批大项目、大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合肥市主要创新指标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二是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优势,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加入G60科创走廊,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升级扩容。创新开放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四港三区一中心”整合资源、优化功能、提档升级,合肥综保区成为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港成为长江支流航道上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合肥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合肥中欧班列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
三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马合钢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关停,拓展了动能转换新空间。统筹推进“三重一创”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荣膺中国先进制造业重点城市。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条”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10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系列政策,构建了精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4年的828家增加到2018年的21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5%,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新空间不断拓展。
四是持续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坚持“提质、提速、提品、提效”,深入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大建设领导体制,编制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导则,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统筹推动环境提升、老城复兴、新区拓展,规划建设东部新中心、骆岗中央公园、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三十岗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功能片区,着力打造展示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新名片。加快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管+公安+综治”大共治模式,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智慧化。优良的城市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近年来每年新增落户人口超过11万人,2018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加12.2万人,排在长三角第3位。
五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及战略规划(2018-2022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合肥样板”。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挥国有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巢湖召开。出台打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解困新路子,在全国首创光伏扶贫下乡工程,被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
六是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围绕“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三大目标,出台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20条”,编制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把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全国示范。采用DBO方式一次性建成3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创造了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合肥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全覆盖。稳步推进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全力推进巢湖及重点河流治理,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截止今年7月份全市15个国考断面有14个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七是系统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以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抓手,把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作为“书记工程”,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1+8”系列文件,系统抓好深化街区体制改革、加强小区综合治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等8个方面工作,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引领和带动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全面提升。
——扭紧改革着力点,点面兼顾、统筹推进
5年多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为民取向,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一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5年多来,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金融、土地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共推出216项改革任务。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6500亿元。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在信贷、土地、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已经超过90万户。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行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境内上市公司数量(45家)居省会城市第7位。推进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地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5年多来,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农业经营体系、农村综合配套、城乡公共资源要素均衡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共推出84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服务人才引进、鼓励创业落户、优化人口结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97%,5年来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400多家,发展家庭农场近9000家。持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扎实开展农村“三变”、农场承包地“三权分置”等改革,完成1060个村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546个村居“三变”改革。
三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新提升。5年多来,围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共推出57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建立“3+2”清单制度,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加快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程网办”“一件事”办理上线运行,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超99%,获评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覆盖全市的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和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成运行。创新推进编制周转池建设,累计投放编制4800多个,有效解决“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等突出问题。高质量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着力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符合合肥省会城市特点的机构职能体系。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5年多来,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共推出59项改革任务。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国有剧院运营体制改革,开创全省大型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的先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城市阅读空间累计接待读者600多万人次,连续4次入围亚马逊中国发布的十大最爱阅读城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成功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巢湖市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称号,累计313人当选“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
五是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民生保障体现新水平。5年多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共推出151项改革任务。稳妥有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等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探索“警民联调”等基层矛盾化解路径,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创建安全发展型示范试点城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出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提高公办园比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品牌效应加速显现。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被确定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4年的460元提高到639元,完成三大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治等职能整合,实现了“七保合一”。 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六是深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法治合肥建设迈上新台阶。5年多来,围绕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共推出93项改革任务。不断健全人大立法工作机制,累计立改地方性法规26部,废止6部,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达44部。积极打造人民政协“双联双创”履职新载体,创新政协委员履职模式,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推动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的意见。制定出台推进合肥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在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中,合肥连续五年位于第一方阵,连续三年名列中部32个城市第一。
七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合肥书写新画卷。5年多来,围绕建设美丽合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推出72项改革任务。从“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方面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PM10、PM2.5平均浓度连续5年实现 “双下降”,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69天。河(湖)长、林长制责任全面落实,全市共设立河(湖)长 4700 余名、林长 3400多名,一河一湖、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在2018年全省林长制改革创新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出台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八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5年多来,围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共推出98项改革任务。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以中共合肥市委工作规则为总揽,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级党委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意见等14项配套性制度,市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重要岗位交流轮岗,累计交流干部4800多名。出台合肥市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超过90%,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人才新政20条”“人才新政8条”,着力打造“养人之城”,连续2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甲。加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保障,出台衡量政治生态状况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评价、预警和处置“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创新建立“4+3”作风监管模式,加快推进监察职能向乡镇(街道)延伸,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实现对市一级党政机关及市属企事业单位监督全覆盖,努力使群众身边的公职人员都受到严密监督。
最后,程千宜说,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合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 上一篇:奇瑞“牵手”德国斯图歌特成立合资公司
- 下一篇:中国红江淮嘉悦A5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相关文章
- 02-02奇瑞控股集团加快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
- 04-21中外媒体齐聚上海国际车展媒体日
- 11-17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合肥高新区
- 09-02引入六大高端生物医药项目进驻合肥高新
- 09-04奇瑞集团汽车板块“全面进击”8月销量环比增长
- 06-26江淮星锐功护航红牛KTMR2R星之队勇夺冠军宝座
- 09-06“致新青年”奇瑞新风云2热血上市售4.29万元起
- 09-03瑞风Ⅱ成都车展联盟中国五大新商帮
- 08-22国际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在中国声谷崛起
- 12-08瑞虎7是什么车让现代途胜连喊“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