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郑万全①:舍己为民的医者之路

时间:2025-04-02 22:5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明骅英
近日,在芜湖沈巷镇,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基层医院医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不仅秉持着高尚的医风与医德,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怀揣着对诗歌的热
  近日,在芜湖沈巷镇,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基层医院医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不仅秉持着高尚的医风与医德,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才情斐然。其早期创作的诗集《悟诗》,凭借着独特的韵味与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在市场上畅销不衰,深受读者们的喜爱与追捧。而他从医路上的种种传奇经历,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忘怀,成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作者:明骅英
  3月20日上午10时多,,芜湖沈巷郑万全医院的执业医师郑万全已看诊了50多位病人,笔者在见到他时,他正在为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开免费处方。这是他开的数万个免费处方之一。他说:“老人收入少,免费看病也是对他的一点帮助。”
 
  郑万全,一位在行医道路上默默耕耘了50载的医者,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省、市乃至中央媒体对他进行表扬和报道的文章就多达22篇,至于省级以下的表扬报道更是难以计数。
 
  他的从医历程,充满了为民众舍己奉献、创办医院、创造医学奇迹的艰辛与坚韧。曾经,和县卫生局局长鲍家兵这样评价他:仅凭一个听诊器、一个体温表,就能为病人从头诊察到脚。
  郑万全医生为病人可谓是呕心沥血。面对重危病人,他毫不犹豫地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为了让病人得到更好的休息,他常常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自己则守在一旁监护。无数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病人,在他的全力救治下重获新生。
 
  回顾1973年,郑万全回乡务农期间,为了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亲尝草药,在自己身上试针。他坚持24小时门诊,总是把方便留给病人。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他总结出了一套简便、实用、费用低廉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截至目前,他累计看病人次已达150万之多,并且正在积极申办世界吉尼斯纪录。他此举的目的十分纯粹,就是希望能为乡下建造一所优质的医院,培养一批愿意扎根农村、为乡亲们服务的医生,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郑万全医生跨科、跨院、跨地区抢救病人的事迹数不胜数。以1993年的一个夜晚为例,晚上10点多,沈巷中心卫生院送来一个5岁男孩陈军,他的父亲是沈巷镇东陈村的陈昌安。当时,值班医生李业富贵和护士陈华对这个在家不明原因呼吸困难且逐渐加重的孩子进行抢救,但未能成功,孩子已没了气息。心急如焚的陈昌安跑到郑万全家中求助。郑万全连衣服都没顾上穿整齐,穿着短裤就跟着陈昌安奔向卫生院。
  途中,郑万全询问孩子是不是医生让来叫他的,陈昌安表示不是。凭借经验,郑万全判断孩子可能是支气管异物,尽管陈昌安肯定地说没有。到达卫生院后,只见孩子平卧在急救台上,鼻孔四周被血沫阻塞。郑万全诊断为支气管异物,此时孩子的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情况万分危急,需要立即进行环甲软骨切开术。然而,孩子的家人坚称绝对没有异物。但郑万全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先是尝试仰卧法人工呼吸,却因喉部阻塞无法进行,随后采取倒立小孩叩背及压背法人工呼吸。经过反复三次操作,孩子突然吐出了乳白色的条索状团块。
 
  这时,家人才想起来孩子睡觉前吃了一个方块牛奶糖。可即便异物吐出,孩子仍没有自主呼吸。郑万全没有放弃,坚持为孩子进行仰卧呼吸法,一个小时后,孩子的呼吸终于恢复了。在这次抢救中,郑万全在未受卫生院邀请的情况下擅自救人,这种跨科、跨院、跨级的行为,若按规定很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行医,但他一心只想着救人,最终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郑万全医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他的奉献精神和高超医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