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场”——皖北煤电刘桥一矿矿工走陕西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转场”——皖北煤电刘桥一矿矿工走陕西

时间:2017-06-19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吴辉
 
把叮咛与祝福装满行囊
 
行前再看一眼自己工作的矿井,心中有着太多的不舍
 
看着即将奔赴三秦大地的丈夫临行前在帮自己整理每天服用的中药,陈芬在一旁悄悄的落泪。
 
    6月15日早上7点,皖北煤电刘桥一矿工人村大门外鞭炮声隆隆。在矿领导的殷切期盼中,在工友的握别中,在亲人朋友分别的话语和反复叮咛中,来自刘桥一矿机电、运输、通防的27名员工,告别了曾经生活、工作的这片热土,踏上西行的班车,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就象草原上的牧民一样,追逐着丰茂的草地,在不停的转场。
    因国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矿井转型发展,继今年5月份140多名该矿职工奔赴钱营孜煤矿后,他们成为员工转岗发展中的又一批先行者。
    即将远行的前几天,记者走进了这些职工的生活,感受了他们千丝万缕的情感:最后一次为家人换煤气罐,默默地独自收拾行装,对家人的叮嘱唠叨……还发现了偷偷地用手掌揩去眼尾的泪花,微微抿嘴唇强忍哭泣的假装镇定,欲言又止恋恋不舍的牵挂……这是一次难以割舍的离别,而久别后必将是重逢的喜悦。
 
“兴衰荣辱”36年记
    虽然是夏季,但身患严重风湿病的陈静妻子陈芬还是穿着厚厚的外套。看着即将奔赴三秦大地的丈夫,临行前在帮自己整理每天服用的中药,陈芬在一旁偷偷地抹眼泪。
    在国家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他们夫妻所在的皖北煤电集团刘桥一矿被纳入去产能矿井的行列,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即将于今年8月底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年底彻底关井闭坑。
    刘桥一矿位于我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境内,产品为低硫、低磷、低灰份、高发热量的动力用煤。1971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1981年5月建成投产。原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通过多次技改扩建,2004年矿井年生产能力为140万吨,井田面积14.26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工业储量为3380.6万吨,可采储量为1268.9万吨。井田内有铁路专用线至濉溪站转接京沪、陇海和京九三大干线,南部有濉永公路通过该矿,交通十分方便。
    刘桥一矿建矿36年来,总计生产煤炭近5000万吨。矿井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文明煤矿、全国煤炭工业管理示范企业、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煤系统企业文化样板矿”等荣誉称号。
 
“比翼齐飞”不离不弃
    今年45岁的陈静是一名有着近1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通防部曾干过10年的瓦斯检查员,因有着不错的文字功底,后成为单位的宣传报道员、行政干事。鉴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矿宣传部门多次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他的妻子陈芬是通防部发放工。正当夫妻二人事业上比翼齐飞,唯一的儿子也被合肥的一所高校录取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严重风湿病让曾经生活信心满满、乐观开朗的陈芬卧床不起,一度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提前病退在家修养。
    正当陈静准备好用坚强和担当努力支撑这个家的时候,国家去产能政策打乱了他的原有计划。既不再年轻,还没赶上国家去产能政策规定的内退年龄的陈静,面对妻子的“依赖”,面对企业转型发展、员工转岗分流的号召,内心虽有许多的无奈,但还是积极响应企业的号召,成为他所在单位里第一个报名赴陕西招贤煤矿再就业的职工。
    按陈静的话说,这两年给妻子看病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招贤煤矿煤层附存条件好,煤炭质量好,现代化程度高,一但正常生产,效率、效益也不会差哪去。等在那里稳定下来,就会回来接妻子过去,不然放心不下。希望招贤能为像他这样的职工提供一间夫妻房,这是陈静此时最大的心愿。
 
“聚少离多”努力生活
    1995年进矿的陈讲涛上了22年的班。如果说他22年来没因私事耽误过一个班,没请过一天事假,可能没几个人会相信,但他的领导、同事都可以证明这是真的。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来形容陈讲涛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陈讲涛先是采了10年的煤,没有违章作业、碰手碰脚的经历。后来矿上成立专业放炮队,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他,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从事放炮工作10多年来,他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在单位领导的眼里,陈讲涛永远都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员工。
    1973年出生的陈讲涛有一个正在读大二的儿子。妻子跟随儿子去另一座城市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陈讲涛独自在矿上生活了两年。一家三口每到逢年过节才能团聚。
    对于这种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陈讲涛解释说,趁着夫妻俩还能干得动的时候,多给儿子攒些钱,帮他缴上新房的首付。这次单位领导动员符合条件的职工赴陕西支援新井建设,陈讲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革命未成”不敢懈怠
    1972年出生的尚金峰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几岁,作为家中的长子,也是孝子的他,面对唯一健在的80多岁老母亲,本来打算提前办理内退,在家好好伺候母亲,可是自家的三个孩子,除了老大成家外,老二在读研,老三在上大学,高昂的学费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作为一名曾参加高考失利的高中生,尚金峰最大的希望是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看到子女们先后踏进大学校门,尚金峰辛苦并快乐着。“革命尚未成功,金峰仍需努力。”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积极报名去了陕西。
    令工友们佩服的是,无论在哪个单位干,尚金峰都是技术大拿,干啥像啥,干啥精啥。无论是在采区还是在通防部,单位领导多次把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给了他。
    出发的前几天,母亲虽然耳背,但看到尚金峰在不停地收拾行囊,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尚金峰不得不把实情告诉母亲,并安慰她说:“领导安排我到外边帮工,过几天就回来了。”
    “好在母亲身体很硬朗,生活能够自理。”尽管心中有再多的牵挂与不舍,尚金峰只能这样宽慰自己。
    通过前期矿上的宣传,他了解到陕西招贤煤矿的休假制度非常人性化,每个月有8天休息时间,可以自主选择集中休息;加之招贤距刘桥也就是大半天的车程,有事可以随时回来。再一个原因就是妻子在距刘桥25公里的淮北市区打工,可以经常回来替自己照看母亲,这也使得尚金峰可以踏实地“走西口”,奔赴新岗位。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由李三林执导的《走西口》,也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充斥着血泪、坚韧、诚信。
    而现实生活中,就在淮北,有着淮北、皖北两家大型矿业集团,这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今已走过46年的青葱岁月。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她成功地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这里集聚。曾经的“大地母亲”华丽转身“创新之城”,发展了电子信息、铝基新材料、煤基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高端的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另外,为生产性服务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以生活服务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体育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的长河从不为任何人止步,多年后或是下一代淮北人,还会有谁记得他们——矿工,这个曾经为脚下热土付出毕生心血的劳动者。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必将随着时代的浪潮退却。他们曾经的光辉在时间的齿轮间流淌,融进时间的隧道,留在一代人的心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