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历史系实践小队探寻“互联网+”新形态
时间:2016-07-25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安徽大学历史系实践小队探寻“互联网+”新形态
作者:王亚男

1源泉博物馆馆长助理为队员介绍文物

2子木园博物馆馆长接受团队采访

3安徽博物院金主任接受团队采访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而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作用,有利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互联网+博物馆”应运而生。
在这一背景下,7月7日至23日,历史系“网韵博苑”实践小队调研合肥市多家博物馆,问计于上;就合肥市“互联网+博物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需于下,探究在互联网应用日趋广泛背景下的合肥市各家博物馆现存问题,并立足实践提出团队意见。
7月7日,团队首先赴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源泉博物馆)进行采访调研,具体了解非国有博物馆在“互联网+”方面的进展与困难。团队于上午到达源泉博物馆,对馆长宣繁秋及馆长助理进行专访。馆长主要介绍了目前源泉博物馆发展现状及互联网利用情况。“目前本馆参观的游客以学生及老年人为主,人数约占百分之九十,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会举行一些特色活动,如徽州民俗婚礼、书院讲的公开课等等。”谈到对外宣传方面,宣馆长提出:“本馆传统手段与网络手段都有使用,双管齐下。但网络手段主要通过博物馆名义发论文、投稿,效果不理想。”专访结束后,馆长助理带领团队成员参观馆内文物,并邀请他们参与博物馆近期录制的宣传视频。
7月15日上午,“网韵博苑”实践小队前往子木园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虽然子木园博物馆对互联网的应用时间较早,但在信息更新、网络宣传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关于互联网方面,本馆主要以网站、微信等网络宣传平台为主,曾经国家在子木园博物馆做过APP试点,主要是游客满意度调查,试点效果不错,游客能提前了解馆内信息,点击率较高。”博物馆馆长谭丽娅说道。采访结束后,馆长及讲解员带领团队成员们一同参观子木园博物馆。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前,合肥市的非国有博物馆不甘落后,紧随时代步伐,发展宣传平台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他们一直在努力促进博物馆发展,但困于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现状,无法做到专门招聘和任用宣传人才。
为与非国有博物馆进行对比并加以借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网韵博苑”实践小队也相应采访了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国有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明显要比非国有博物馆更加深入,“本馆开馆以来就利用网络技术,除了在讲解、宣传方面应用外,还增加了语音导览功能”,地质博物馆的缪主任这样介绍道,“本馆目前打算在智慧博物馆这一方面更加深入地利用互联网技术”。
相对于非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明显在互联网技术上发展得更为迅速、理想,但仍有可以继续发掘的地方,而合肥非国有博物馆存在着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土地问题急需解决、互联网应用不充分等等问题。面对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利用互联网的困境,如何使他们更好的发展,是需要“网韵博苑”实践小队及大家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关文章
- 06-29孙疃矿攻坚拔寨破难题激发提质增效“源动力”
- 07-27无怨无悔 中煤新集公司保卫部老“丁”字户的故
- 11-01安徽省推进保障性住房依法管理
- 04-26合肥市瑶海区有位城管软件工程师凌高松
- 05-28“一带一路”海螺用脚丈量东南亚
- 03-17南邓高速项目开展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
- 12-06淮北矿业工程建设公司开展《宪法》宣传
- 03-21恒源煤矿直面问题,揭短亮丑纠治作风顽疾
- 01-09安徽口子酒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 07-02安徽企业有困难拨打“9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