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杨郢乡土风情引八方来客
时间:2015-04-18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詹宇晨

杨郢宝山古银杏

杨郢界牌古民居

杨郢屯仓水库
位于来安西北部山区的杨郢乡,以其特有的“风车、温泉、古树、民居”等原生态风景,成为来安境内一道亮丽的风景,进入春季,杨郢乡漫山鸟语花香,处处五彩缤纷,乡土风情伴着秀美风光,引得八方来客慕名而来,赞不绝口。
杨郢宝山千年古银杏树生长于来安县杨郢乡宝山村上庵岭的山地上,是一株多代同堂的古银杏树(雌株),古树树高近40米,胸围640厘米,胸径2.04米,冠幅27*28米,投影占地面积约1亩多。在古树基部,萌生出8株不同年代的小银杏树,小树干胸围最粗的为180厘米,如同一母生8子,欢聚一堂,和谐共处,形成了老、壮、中、青、幼“五代同堂”的奇观。据专家考证,此树树龄在1500年以上,是来安县树木中的老寿星,也是皖东地区现存树龄最长的银杏活体,被中国银杏学会誉为“皖东银杏王”。
池杉林位于杨郢乡余庄大桥西南约0.6公里处,面积约50余亩,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春、冬为拍摄的最佳时节, 初春季节放眼望去,一片翠绿,伴着清晨的朝阳,令人心旷神怡,秋季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团热火,美不胜收。临近树林生长约百亩竹柳,近年已逐渐成林,未来将成为一处新的景点。
高山峡谷位于杨郢乡志凡村高山组境内,景区内有亭名曰“三乐亭”(“乐山,乐水,乐川”或“乐天、乐地、乐人”),站在亭上可俯视屯仓水库全貌。阳光明媚之时,在景区俯视,可见山、水、岛、亭、农田、风车,浑然一体;阴雨时节,放眼望去,只见薄雾蒙蒙,万物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界牌古民居位于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和泥堆砌而成。占地面积三十余亩,共居住居民约40户。作为杨郢乡乃至全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界牌村落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观赏性。游客在其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和山区古民居的独特韵味。当古民居与山水相映,宛如一幅现实中的水墨画,别有一番风味。
屯仓水库余庄段景点位于杨郢乡余庄村南郢组境内,余庄大桥下,属屯仓水库上游,境内山、水,风车,民居,浑然一体。早晨朝雾蒙蒙,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洗心潭位于杨郢乡静波村棚基前郢组东港沟下,与半塔镇接壤,沟东属大余郢领地,沟西属杨郢。泉水溪流穿流而过,景区内植物茂盛,怪石嶙峋。小雨中,远处山峰云雾缭绕,近处层峦叠嶂,犹如仙境一般,上游的瀑留汩汩流过,潭水清澈见底,绿的可爱。可以想象,夏天多雨的季节,流过这颗“心”的会是湍急激流。然而,无论流过的水是急是缓、是浊是清,这颗“心”都只是让水“流”过,并不打算把其中的哪一些水留在“心”中。就像一颗童心——一个没有被制约的头脑,只是让感觉在那里流动,并不刻意去留住什么。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境界。
由国电龙源集团公司投资组建的安徽龙源来安风力发电场,于2010年在杨郢乡正式运营,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低速风力发电场。漫步全乡,165台大型风车耸立于群山之间,登高远眺,远处的风车与群山浑然一体,阳光明媚之时,近郊紫红,远山青黛,风车转动于群山之间,别有一番风味。成为杨郢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自然美景与乡土文化相交融是杨郢乡的特色。此外,杨郢乡还有丁状元墓、刘少奇故居、陈志凡烈士墓等较有潜力的红色旅游景点。2012年,杨郢乡被评为“安徽省旅游乡镇”。近年来,杨郢乡坚持以“扶优,做强,创特”原则,大力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力度。推进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和美好乡村一体化建设。通过大力的宣传推广,杨郢乡旅游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杨长公路和村村通道路的修建与完善, 为杨郢乡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效益。
据统计,2014年全年,杨郢乡共吸引外地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对此,杨郢乡乡长冯劲表示,该乡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重点提升街道及风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并联合住建,市容和交通等部门,共同推进旅游乡镇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杨郢乡的的环境与品位,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相信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杨郢乡明天的发展一定大有可为。 - 上一篇:淮北矿业桃园矿经管新措激发降本增效活力
- 下一篇:怀宁县实现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
相关文章
- 02-14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合肥经开区全力打出组合拳
- 07-28皖北煤电任楼矿用心推进党建工作提档升级
- 05-24华塑股份:“五四”青年查改结合强作风除隐患
- 03-12王忠才:从“普通工人”到“工匠大师”
- 07-21怀宁县孕育科创沃土培育磁电产业“森林”
- 10-17涡北选煤厂“双并重”守住廉关过好两节
- 03-13淮北矿业集团关心关爱“疫”线职工侧记
- 07-05恒源矿荣获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07-18恒源煤矿“多彩课堂”有新意安全理念入心田
- 07-14合肥市瑶海区医护人员指导“准妈妈”学育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