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正在改变宿州面貌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制鞋业正在改变宿州面貌

时间:2012-08-23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如果用候鸟来比喻制鞋业那是最切贴不过了,只要有合理的利润制鞋业就会在哪里聚集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制鞋业的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转移到日本和韩国,80年代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转移到广东东莞和浙江温州。如今,制鞋业中心正在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为制鞋业创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然而,产业转移只仅仅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发展,只有在转移过程中得到转型、变革和升级,才能获得新生。

 

本报记者 吴明 张晓梅 张骅 

 

百丽鞋业(深圳)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地抢赶着订单

 

 

819日,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宿州市制鞋业基地发生了这样一幅景象:一名新百丽鞋业(深圳)有限公司工人正在酷署下与她的同伴们加班加点地抢赶着订单,这已是他们连续数周在如此忙碌。在宿州像这样的制鞋类企业有数十家,在岗工人达数万人。也就是如此多的制鞋类企业聚集宿州,才重塑了我国制鞋业的产业格局,并正在改变着像宿州市这样“人多、钱少、底子薄”的落后地区发展面貌。这也是类似宿州市这些中部地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经济转型廹使产业转移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几乎是一夜间,以浙江、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出口受挫,很多企业纷纷倒闭破产,难道世界真的不需要中国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答案渐渐明了,是成本和产品老化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杨建龙在2012中国制鞋产业转移与转型高层论坛上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谋求产业升级的压力骤然上升,以制鞋、衣帽、玩具、电子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因为成本和技术、设备升级等原因而开始大批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是与我国经济转型的大格局相一致的。

在珠三角地区,像制鞋这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其产品价格竞争优势逐步丧失,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比较利益越来越低;外加能源原材料价格、水电成本、住房厂房租金、人力成本、社会管理费用上升等进一步抬高了企业成本,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珠三角像百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外迁移。据测算,像宿州市这样的中部地区综合成本只是沿海发达地区的60%,比安徽省内沿江地区相比也有较大优势。

国家为了加快中西部崛起,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均衡发展,先后对中西部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中西部的成本和市场优势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大量不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急需到内陆省份寻求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可阻挡的产业转移大潮,中西部也就理所当然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在安徽,国家批准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和做法,这是我国首次把产业转移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示范区所在城市发现,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简单地接收,而是要在承接过程中实现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帮助转移的企业利用示范区的政策谋求产业升级,将转移和升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谋求经济转型,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了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自广东省提出“双转移”及“腾笼换鸟”的政策后,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也开始利用大批产业转移留下的空间进行大范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其同时,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将“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视为竞相争取的“香饽饽”,他们争相制定相关政策,寻求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进行对接,以吸引“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转移到当地。

鸿星尔克集团总裁吴荣光认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技术、设备和工艺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像制鞋类企业,在沿海地区由于成本因素已无优势可言,要想在如此的环境下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无可能,只有利用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才能加大投入,实现产业升级,转移的真正目的是谋求调整和升级,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

制鞋业落户宿州非偶然

进入8月份,世界经济依然被低迷所笼罩,我国经济也因为调整转型而放慢了脚步,就在实体经济苦苦挣扎之际,刚刚来到安徽省宿州市不到3年的百丽制鞋企业,却像卯足了劲的黑马快速地向前奔着。

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宋晓武认为,百丽是凭借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优势谋求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困中突围,这也是具有候鸟特征的制鞋类企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通过对宿州鞋业聚集发展调查发现,促成鞋类等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两点,一是追逐熟练的工人;二是中西部区位和软硬件环境的改变。“用工难”是促使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对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意向调查显示,60%的愿意选择就近就地就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背井离乡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而且本地就业没有地域文化差异,易于融入,能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制鞋业女工为多,她们在婚前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农村大多数女孩子20岁左右就要结婚生子,拖家带口外出打工很不方便;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对三农的优惠,加上“空巢老人”与子女教育的社会问题,使得20-45岁女工外出打工减少,加剧了用工难的困境。而这一年龄段的工人却是企业最需要的熟练工人,其中不乏企业紧缺的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而这方面由于历史的机缘,深圳是宿州籍打工者的主要目的地,大量的返乡宿州籍员工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百丽等鞋业最青睐的目标人群。

宿州市有劳动力资源340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30万,且价格较为低廉,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和皖江城市相比,无民工荒之担忧。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培养了百万具备良好素质的兼业型农民,有大量工人存在,企业可以迅速扩张。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19所,常年能培训一支具有一定产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劳动大军,完全可以满足鞋革企业用工需求。

区位和软硬件环境是产业转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外加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对珠三角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扩充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成为像百丽这样的东南沿海制鞋业在发展到更高阶段上的战略选择。宿州处于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梯次转移第一阶梯,又是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这种面向海洋、背靠内陆的优势区位,成为百丽鞋业为同时占领出口和内销市场,而进退有据的最佳目的地选择。

同时,黄淮海地区平原广阔,自古以来就有饲养黄牛的习惯,所产黄牛皮皮质较好制状态较均匀皮的张幅大小差别小,组织紧密,是皮革制品的绝佳原料。清朝末期,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开辟了黄淮海地区产的黄牛皮经武汉汉口这一路线外销的先河,又因其质量上乘为国际国内皮草行业所公认,时得雅号“汉口路皮”,至今仍为皮草界行话。而宿州市恰是黄淮海核心地带,百丽等鞋类企业所需皮革原料60%来自宿州籍老乡的鼎兴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众多鞋类企业能选中宿州还有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人脉优势。人脉资源是招商引资的基础,是一笔潜在的无形财富。据了解,在珠三角的宿州籍人士中,以企业家、白领为多,层次较高,实力较强,多数人经过多年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作为,而且他们家乡观念很强,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宿州市在珠三角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时,这批素质较高的宿州籍乡友成为招商的宝贵资源,一部分企业家积极提供项目信息、牵线搭桥,帮助推介宿州。百丽等一批鞋类企业之所以能选择宿州,就是在宿州市一些老乡的介绍下促成的。

为了给鞋类企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宿州市以经济转型为切入点,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从土地、税收、技术升级等方面支持企业。康奈集团副总裁、康奈鞋业(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杏灿回忆说,两年前,我是走进麦田来宿州考察的,在与张曙光市长的接触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政府的诚信和支持,特别是在政府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鞋业基地的路全通了,为企业早日进驻创造了先决条件,很不容易。

宿州市张曙光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软环境竞争表面上看,百丽等制鞋企业之所以投巨资于宿州,是宿州市领导干部用心、用诚、用细节、用高效优质服务、用优良作风来招商引资的结果,其实背后更本质的是以打造现代服务型政府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革命

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的改善与政府的规范运作和服务意识的强化,认真开展“四民”、“四企”活动,打造“四型”机关,学习先进地区成熟的公共管理经验,改善行政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规范运作和服务意识,切实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人才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产业配套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互利共赢的氛围,“软环境转化了生产力,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承接转移重在整体发展

当前,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势迅猛,呈现出规模大、集群化、速度快、动力强的鲜明特征,是以数万亿元为规模的产业整体转移。

这一轮产业转移和过去的产业转移相比,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过去的产业转移是单个的、孤立的、分散的,这一轮的转移是集中的、整合的、产业集群的转移;第二,新一轮产业转移不但有了外部拉力,还有了内在推力。过去的产业转移以外力拉动为主,而对于新一轮产业转移,转入地和转出地政府包括企业本身,对产业转移的态度和认识都是一致的。同时,新一轮产业转移有三大趋势: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输出地转移。二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和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三是市场依托型产业向市场所在地转移。

  像宿州市这样的后发地区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这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整体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只有整体承接,才能迅速形成规模,壮大实力,才能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科学地承接转移产业,宿州市有自己的想法。中共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表示,一要坚持高位承接。要在承接转移中站位高、起点高。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认真研究自身优势,选择那些符合自身特点、转移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空间广的产业作为承接的重点,积极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高点,大力承接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要坚持把转移承接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主动选择技术含量高、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新技术条件下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二要强化龙头带动。龙头企业决定了产业的高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程度。要根据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坚持招大引强、引进龙头,重点引进牵动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实现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批企业、集聚一个产业的模式。 

  三要促进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进一步树立抓工业必须抓产业集群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注重纵向上下游衔接、横向多元化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2010年初,宿州市将具备产业集聚效应的鞋革业列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制鞋产业城。在打造制鞋产业城项目的过程中,宿州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保障、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产业城的配套工程,宿州还规划了“千亩园”安居工程,解决鞋革产业园职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进园区打工、在城市安家”。 

为了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宿州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制鞋骨干企业,与省内外有关大专院校和制鞋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鞋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战略合作,设立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宿州办事处,条件成熟后升格为宿州分院。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新产品及发明专利产品,按相关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围绕制鞋产业基地企业用工需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及专业技术培训机构集中力量为制鞋企业定向或订单培训制鞋产业工人,全市计划每年向制鞋产业基地培养输送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通过职业技术院(校)扩大招生、开设制鞋专业课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等形式,打造宿州制鞋产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并建立和完善制鞋产业技术等级的评定、考核、鉴定及津贴制度。对职工培训按规定给予补贴

目前,宿州制鞋产业城核心区一期10平方公里已落户制鞋类项目23个,协议引资114亿元,2011年实现产值28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就业9000人。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0多亿元,税收20亿元,吸纳10万多工人就业,这里已经成为宿州转型发展、兴市富民的新经济增长极。

据了解,宿州鞋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在市开发区西南片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制鞋产业基地,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真皮、皮革、运动休闲等整鞋生产及配套企业入驻,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5+1”的总目标。即把制鞋产业基地打造成为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中部鞋都”和宜业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区。

在制鞋产业带动下,宿州市已参照制鞋产业城项目规划建设了宿马经济区、商新技术园区、家居产业城、文化产业园、职教园区、服装产业城6个产业城项目,形成"1(主城区)+7(产业城)"的城市新格局,通过统筹规划实施、推进属地农民(工)市民化、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进行项目建设、建设现代新城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实施步骤,促进园区、产业、人口的融合发展,力争形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区、人居新城"。试验区"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步"的发展模式可为皖北欠发达地区乃至中西部传统农区加速崛起,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作用,探索可行发展路径。

去年,宿州市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1.5亿元,增长5.1%,增速位居安徽省全省第一位;全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5.7亿元,增长22%,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8%,拉动GDP增长8.3个百分点,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工业继续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9.2亿元,增长11.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一、二、三产业比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如果我国每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在承接产业过程中都能像宿州市这样超前谋划,善加引导,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展就会更加科学持久,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代表的经济转型就会进一步加快。